傳統墓地緊繃但環保葬卻冷清 連江推動陷瓶頸

近年環保葬風氣在台灣逐漸升溫,但在離島連江卻呈現兩樣情。審計報告指出,縣府自2017至2022年間投入7455萬元設置「南竿環保自然葬園區」,並於2021年底啟用,另斥資5004萬元在北竿興建第二納骨堂樹葬區,於2024年2月啟用。然而截至去年7月底,兩地各僅受理1案,接受度顯得有限。
反觀傳統公墓與納骨設施使用情況逐年增加。連江縣目前共有5處公墓及6處納骨塔,合計提供560座墓基與3655座納骨櫃位,截至去年7月底已使用376座墓基、1511座櫃位。其中南竿鄉公所公墓墓基使用率已達9成,未來需求仍待持續關注。
對於環保葬推動困境,連江縣議員陳書建指出,馬祖過去以土葬為主,近年才逐漸接受火化,「沒辦法一下子改變,可能要一段時間。」他認為,縣府與鄉公所一直有持續宣導與規畫,目前雖未聽聞墓地嚴重不足,但確實存在世代落差,「5、60歲的家屬已經有人嘗試樹葬,但還不算普遍,需要時間慢慢推動。」
連江縣議員陳玉發則直言,環保葬仍難被接受,「老人家的思想還是舊觀念,老年人還在世的話,家屬大多還是選擇土葬。」他認為火葬已逐漸被接受,但樹葬、自然葬仍不普及,「若長期沒有成效,相關設施老實說也是浪費。」
對此,縣府強調推動並非毫無進展。連江縣民政社會處長曾玉花表示,南竿環保自然葬園區自110年完工後,至去年底已有22位先人入葬,最近也將再有一位長輩火化後遷入,「顯示民眾逐漸接受」。她指出,連江鄉親傳統上偏好土葬,但縣府透過補助與宣導,火化人數正逐步上升,自102年至今已有56人選擇火化,96年至114年間更完成444具遺骸起掘,投入補助經費達1094萬元,有助土地再利用。
曾玉花強調,移風易俗需要時間,縣府已持續辦理獎勵措施,補助低收入與特殊家庭喪葬費用,同時推動公墓更新、納骨塔增建及生命園區優化,讓更多鄉親能逐步接受火化與環保葬。
民政社會處補充,截至去年12月,南竿園區累計已有22件自然葬案件。為降低民眾疑慮,縣府依內政部建議,將朝「公園化」設計方向檢討,以營造更友善的安葬環境。另外縣府今年通過「連江縣殯葬設施與殯葬服務業查核評鑑及獎勵辦法」,未來將加強督導業者,確保依法辦理並提升服務品質。
根據民政社會處統計,目前全縣公墓與納骨設施使用率逐年攀升。相較之下,環保葬推動仍屬起步階段,數量雖逐步增加,但與傳統方式相比仍有限。民政社會處表示,已啟動連江縣生命園區轉型與殯儀設施整體優化計畫,期盼營造更友善的安葬環境,讓民眾在傳統與新式選擇之間能夠逐步找到平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