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耀洋樓」修復落成 後代跨海金門相聚見證洋樓重生

由金門縣文化局與文化部文資局投入新台幣5500萬元推動的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修復工程,自民國111年4月開工,歷時3年多終於完成,今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印尼金門商人董允耀的後人從廈門、台灣與印尼遠道返鄉,見證祖厝重生,場面溫馨而隆重。
今年85歲的董允耀孫女董賽姍哽咽表示,能把祖厝捐給縣府,她覺得非常欣慰,不僅能為古崗帶來更多觀光效益,也能讓更多人看見這棟洋樓的風采,「祖父熱愛家鄉,無私奉獻的精神可以傳承下去,相當有意義。」她的外公是早期廈門銀行主席,她回憶自己出生僅4個月,就從廈門被送回洋樓由祖母照顧,直到7、8歲因國軍進駐才搬離,「我記得這裡有一口井,鄰居常來挑水洗衣,房子大又新,童年的記憶都在這裡。」她一直到30多歲才在印尼看到父母與弟弟。
董允耀孫子、泗水金門會館主席董倫慶說,看到洋樓修復完成與家人一同回來,讓他非常感動。他提到,祖父早年在印尼艱苦打拚,卻將畢生積蓄投入金門建設,創辦古崗學校等事蹟至今仍讓後人驕傲,「洋樓修復不只是建築重生,更是金門歷史記憶的延續,也提醒我們要把這份認同與希望留給下一代」。
董允耀洋樓於民國109年由董賽姍與董倫威慷慨捐贈縣府,縣府積極推動修復計畫,今日終於重現當年風貌。縣府秘書長張瑞心感謝董家後人無私奉獻,並指出,古崗因僑鄉背井在清末民初興建多座洋樓,見證小漁村轉變為「海上明珠」的歷史,如今隨著洋樓修復,古崗也能再度發光。
金門縣議員董森堡則強調, 董允耀在日本占據金門時期成立「難民救濟會」,後代捐獻洋樓正是延續這份精神;未來規劃引入藝術家進駐,讓古崗村更具文化特色。他也感謝文化局與文資局多年努力,讓修復計畫得以實現。
今日典禮中,金國興劇團以80多年傳承的傀儡戲演出揭開序幕,台南人間國寶陳啓村老師更特別設計洋樓專屬粿印,為落成儀式增添文化底蘊。
董允耀洋樓是金門僑匯建築最盛期的代表作,融合南洋裝飾與閩南傳統,石作磚造工藝精良,洋樓為三塌岫型式建築,包含主建築、廚房平房與雜物間,整體規劃完善,建築防盜設備完整堅實,牆上泥塑並有老鷹、大象等西洋建築風格。民國38年起曾被國軍徵用,59年間為海龍部隊進駐,洋樓正立面仍留有「海龍」與蛙人圖案痕跡,見證金門戰地歷史。
這次修復工程秉持「整舊如舊」理念,同時融入永續精神,將拆除過程中廢棄建材再利用,轉化為具藝術感的坡道,讓古蹟修復兼顧歷史再現與環境友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