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部調查高雄老舊農漁村「再生進度緩慢」 年花6百萬卻難活化

高雄市農村社區共281處,多數屬傳統老舊農漁村落,市府10多年來執行農村再生計畫,申請中央經費協助農村轉型、發展特色,但審計部日前決算發現,許多社區舉辦培根課程卻未持續開設進階課程,甚至上完課並未申請再生計畫,且近年計畫核定社區減少,2022年、2024年均未有核定數,使農村活化進程趨緩。
高市農業局為促進農村永續發展、農村活化再生,自2011年起,已執行超過10年農村再生計畫,設立專案輔導社區提報計畫,並協助社區依序開設關懷班、進階班、核心班、再生班4階段培根課程,2022年至2024年輔導社區金額均超過600萬,截至去年底,高雄市轄農村社區共281處,核定農村再生計畫者有66處,占比達23.49%。
高雄市推動農村再生計畫顯著案例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該地小林區族人藉由計畫逐步建立社區特色,發展薑黃產品、手工藝品、柴燒年糕、文創禮盒等,成立全台第一支由族人組成的古謠傳唱團體「大滿舞團」;梓官區的赤崁村也透過計畫,在漁村內打造裝置藝術「赤崁藍曬圖」,維護當地巴洛克風格洋樓、咾咕石厝,赤崁古井等。
但審計部日前在去年決算報告中指出,高雄部分農村社區申請計劃後,培根課程未持續開設進階課程,恐因課程間相距時間過長,不利後續銜接,又部分社區雖已完成培根課程,卻未提報農村再生計畫,減低培根訓練效益;此外,今年計畫核定的社區數目減少,2022年、2024年均未有核定數。
「農村再生社區成長數及農村活化進程趨緩,恐削弱社區發展動能及農村活化契機。」審計部指出,依照農業局資料,全市農村再生計畫核定數自2011年核定3件,2013和2018年分別核定13、11件,2018年後數值大幅下降,僅維持2至4件;農村再生社區數量以內門、六龜、旗山區為前3名,多數以改善社區整體環境及公共設施為主。
農業局先前在農村再生計劃執行報告中也曾提及,部分社區提報年度再生執行計畫時,自我規劃願景能力較薄弱,市府需導入輔導團隊引導,使社區掌握主軸方向,而在執行階段也有部分社區發生雇工購料品質不一,需仰賴輔導團隊協助,「惟提供過多的協助,則造成社區往後更為依賴」。
針對審計部意見,農業局表示,持續要求專案管理廠商建立追蹤管理機制,逐一訪視各社區瞭解困難點,協助提出解決方案,農業局近年將敏捷管理理念應用在多個農村再生社區,將團隊業務切割、分派與估時,幫助管理者與執行人員清楚掌握進度,精確評估任務完成所需時間及成果,已使計畫執行效率顯著提升,各再生農村已獲得全國獎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