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具戰略意義 海軍萬噸級磐石軍艦泊靠太平島碼頭首曝光

台灣超多圓環設計有問題?專家提「現代」或「渦輪」大改造

公館圓環最後身影 有57年歷史的台北市公館圓環,過去7年每3天發生2件車禍,尖峰時段車輛混流,肇事率高達74%,導引線越界率破5成,市府評估拆除後可有效改善,今天凌晨0時起拆除,為期65天,昨留下拆除前最後的身影。記者曾原信/攝影
公館圓環最後身影 有57年歷史的台北市公館圓環,過去7年每3天發生2件車禍,尖峰時段車輛混流,肇事率高達74%,導引線越界率破5成,市府評估拆除後可有效改善,今天凌晨0時起拆除,為期65天,昨留下拆除前最後的身影。記者曾原信/攝影

北市公館圓環走入歷史,但全台各地仍存有不少圓環,存廢再掀討論,專家認為,台灣圓環車流量高,很難透過圓環降低事故,圓環規畫不合時宜,歐洲許多國家都已經在推動「現代圓環」或「渦輪圓環」,提高效率,降低事故。

台大土木工程系交通組退休教授張學孔認為,圓環分兩大類功能,一類是偏向景觀古蹟保留等公共空間,如紐約的哥倫布大圓環,中間是公園,從環境景觀文化古蹟去融入當地交通需求。另一種就是交通圓環,從安全、車流效率等角度評估,但車流量要小於一定比例,才可以增加車流效率,更提升安全。

張學孔認為,美國有學者研究,「當車流多到一定程序,當每車道車流量超過600輛次以上,利用圓環的停等時間、擁擠時間,也會急劇上升」,這也是台灣圓環的困境。

他提到,車流量少的路口,當然用圓環可以減少停等、增加效率、提升安全。很多學者都有研究,一個號誌化路口,若用圓環設計,將可減少90%的死亡車禍、75%的受傷車禍,但台灣許多圓環車流高,得加號誌、設施,才能提高效率、安全。

「圓環規畫不合時宜。」標線改造台灣路主編劉冠頡則認為,現在歐洲許多國家都已經在推動「現代圓環」或「渦輪圓環」,其中現代圓環是強調車向分流,會有不同的箭頭指示不同車道的轉向行為;渦輪圓環則是把圓環動線變成螺旋,把車流自然甩出圓環,就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事故。

劉也說,圓環進環與出環車道數應該要一致,且解方不難,只要用十字路口方式設計就好,但例如仁愛、景福門等舊式圓環,都是圓環裡一個系統,圓環外又是另一個系統,沒有將兩系統扣在一起,才會發生事故。

長期研究圓環專家「松山查爾斯」許晟松說,許多圓環刻意規畫「內環行駛汽車,外環機車」,就會發生非常多衝突點,機車直行,右轉的汽車在機車左邊,就會遇到右轉側撞;國外圓環不會有車種分流,就不需要額外浪費道路空間放一個機車道,排擠到人行空間。

仁愛圓環車禍事故不下於公館圓環。記者胡經周/攝影
仁愛圓環車禍事故不下於公館圓環。記者胡經周/攝影
北市景福門圓環也常發生車禍。記者李隆揆/翻攝
北市景福門圓環也常發生車禍。記者李隆揆/翻攝

車道 車禍

延伸閱讀

獨/公館圓環開拆!首都還有這兩大圓環事故也超高...存廢掀討論

公館圓環拆了!北市防塞車策略曝光 下周一上班日迎挑戰

公館圓環抗議聲中開拆 交通局長:以安全為第一優先考量

影/公館圓環今凌晨填地下道 民團投影標語表達不滿

相關新聞

公館圓環改造爭議 交通學者嘆「事故溫床」:現在是拆除最好時機

台北市公館圓環長年事故率居高不下,13日起動工填平地下道改為正交路口,但相關調整外界爭議不斷。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退休教...

全台第一「水火+雙水幕」水舞登場 蔣萬安:不用再羨慕外國

2025台北水舞嘉年華今晚在松山錫口碼頭彩虹橋開跑,台北市長蔣萬安啟動首場水舞展演,在基隆河120公尺平台演出水舞秀,加...

拆除趕不上查報速度 北市違建愈拆愈多 累積已逾8萬件

北市建管處每年查報拆違建,但審計報告卻指出,拆除不及查報速度,違建愈拆愈多,現有違建超過8萬件,近3年火災違建54件也都...

影/台北水舞嘉年華今晚登場 開幕首創「水火共舞秀」

2025台北水舞嘉年華今晚在松山錫口碼頭彩虹橋登場,開幕演出今年首創的「水火共舞秀」,以七彩水舞結合低空焰火,加上雷射光...

拆公館圓環啟動 今天凌晨起封填地下道 交通配套一次看

北市公館圓環拆除作業今天凌晨展開第一階段封填地下道工程。負責工程的新工處表示,施工車輛會在早上及傍晚的交通尖峰,禁止出入...

公館圓環65天工期將「大幅縮減」 李四川:應該可在1個月完成

公館圓環今天零時展開地下道填平工程及拆除作業,工期原本預計65天,在11月16日完成。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一早視察工程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