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公館圓環開拆!首都還有這兩大圓環事故也超高...存廢掀討論

北市三大圓環中的公館圓環已開工拆除,不過仁愛、景福門圓環車禍事故也不下於公館圓環,更是危險路口;民團及地方里長說,市長蔣萬安可趁拆公館圓環,一併檢視其他圓環問題。交通局指出,會依事故衝突點,重新檢視標誌和標線。
北市交通警察大隊統計,北市三大圓環近5年的事故數,公館圓環分別是246、228、260、269、276件;仁愛圓環294、239、249、296、276件;景福門圓環為282、255、245、229、249件。
「仁愛圓環最危險路口,就是仁愛路右轉敦化南路方向。」台灣機車權益促進會副理事長吳祥瑀說,因路口不遠處有公車站牌,走敦化南路的公車往北出圓環外,得短距離從內側車道往慢車道靠邊,被迫「切西瓜」,最易擦撞汽機車。
他說,另外,所有車輛進入環內繞行,但準備出環時,因有的車出環要走靠大安路的右側車道,有的要走往仁愛醫院側的左側車道,只要「有車輛切得比較快、並連跨好幾線道,就常發生擦撞危險。」
「仁愛圓環環內、環外車道數不平衡。」吳說,圓環設計環外與環內車道數應要等數,不過仁愛圓環卻是環外車道比環外車道多,導致車道數對不齊,很難讓用路人判斷其它車要走哪一車道,最嚴重是環內多線道怎去銜接環外?導致車輛擦撞、被開罰單等問題。
台大土木工程系交通組退休教授張學孔認為,仁愛圓環可以讓中間圓環縮小,並讓四邊的綠地擴大,更有效率配置,或許慢車道不需這麼多車道,過去用槽化標線引導,可以變成實質綠地,就可以更分流。
在地是否支持拆除?大安區仁愛里長林宜蓁說,仁愛圓環有產權屬於私地,相對複雜,甚至不少地主在國外,都是拆圓環的溝通困難點,「很難廢除」。
至於景福門圓環,交通網紅火花羅認為,景福門圓環的問題是路口太大,加上設計規畫非常雜亂無章,所有的停止線都畫相當後面,進入圓環時要怎麼走?駕駛人都會「非常茫然」。
火花羅說,信義與仁愛路都以「切線」形式與圓環做交會,不過真正的圓環應該是要傾向「所有的路必須往圓心去作正交」,只要將整個景福門圓環縮小,就可以有一點轉彎導向,國外有很多案例,路型即便沒有對正,都有轉向功能,讓圓環比較安全效率運行。
吳祥瑀也認為,景福門圓環比較合適的做法,應是減少凱道的車道數可以不用這麼寬,加上景福門轉彎車輛相對較少,可以將凱道改成更多石磚路的廣場空間,假日常有團體封路辦活動,未來凱道如果留給更多人使用的空間,是很好轉型機會,將圓環外面的慢車道空間變成更大的行人廣場,民眾就可以有休閒漫步空間。
他舉西門為例,儘管古城西門早不在,但很早路型也是圓環,透過改造變十字路口,西門周邊現在有更多人行廣場。
建國里長許瀞尹認為,蔣萬安應該趁這次拆公館圓環,一併檢討北市其他幾個大圓環,也應該將景福門圓環打開來,讓民眾可以親近圓環。
交通局交工處表示,仁愛圓環與景福門圓環的半徑較大,位置較為置中,且汽機車都有採分流處理,與公館圓環條件略有不同,會依圓環相關事故衝突點,及相關的設計理念重新檢視相關標誌標線,來增進行車安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