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圓環將拆 交通局前局長力挺北市府「論述完整清楚」

台北市公館圓環周六凌晨零時開拆,並將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但正反兩方意見仍未平息。台北市交通局前局長羅孝賢今在臉書發文指出,北市府的論述完整清楚,全力支持,在提升安全的首要目標下,是積極負責的作法。
羅孝賢說,95年底,他一上任面對的就是羅斯福路公車專用道存廢,社會上廢除公車專用道的聲量很大,他以去留為前提,請市長給他3個月的時間做改善溝通,再做最後存廢的決策。還好獲得郝龍斌市長的支持,確立了「大眾運輸優先」的交通政策。
他說,當年也為了公館圓環的高事故率,考慮填平地下道改為槽化正交路口,因其下的原水幹管無法移除,且上方有基隆路高架橋橋底淨高不足而作罷。
羅孝賢指出,沒有絕對好的方案,在提升安全的首要目標下,改成四叉正交槽化路口,以號誌取代自由交織方式,對汽機車與大型車數量龐大的車流條件是積極負責的作法。
他說,填平地下道也是多方考慮的結論,對公車專用道路口績效會有影響,但考慮若要保留,因下方為捷運隧道,蓋版與排樁施工期程長達兩年(穿衣改衣)影響巨大,且地下道牆體結構會少掉1至2車道空間,對路口運作效率有明顯影響。
羅孝賢表示,填平地下道對公車專用道運作績效的影響,是目前民意疑慮的爭點,多一個平交路口當然會比直接立體穿越的績效差,但全台北市的公車專用道目前也僅止於此路口是立體穿越,從路線的整體績效看會是比較持平的衡量方式,透過路口號誌續進優化,應有機會降低對運作效率的影響。
羅孝賢指出,圓環的操作方式是以自由交織的方式取代號誌完成轉向,在低流量車流單純的情況是好的選擇,盡管國際上有針對高流量提出各種先進圓環設計,但前提都是要限制在環內變換車道,禁止交織行為,甚至要求以實體分隔方式(車道屏)取代標線,區分各流向,這在腹地逼窄,處處落柱的公館(橢)圓環無異天方夜譚,若僅以標線區隔,恐無法限制車輛跨越,交織所致的安全疑慮根本無法防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