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住飯店牙刷不能放浴室?前空服員籲「鎖進保險箱」 揭防護措施清單

柯文哲入監染HPV…陳佩琪嘆「聽得心在淌血」 台北看守所兩點回應

怒槌背板!不滿未受辯論邀請 卓伯源數度闖會場畫面曝光

便祕不只小毛病!恐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信號 一招預防

研究顯示長期便祕可能與腦部健康相關,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示意圖/ingimage
研究顯示長期便祕可能與腦部健康相關,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示意圖/ingimage

「醫師,我只是排便比較慢,是不是年紀到了?」但便祕往往不是單純的老化現象。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於臉書表示,研究顯示長期便祕可能與腦部健康相關,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提醒民眾平時多增加纖維攝取,讓腸道恢復活力。

便祕不僅是腸子「動作慢」,背後與腸道菌群息息相關。張家銘說,當攝取膳食纖維,腸道菌會分解並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包括醋酸、丁酸與丙酸。這些小分子能促進腸道蠕動、保護腸黏膜、降低發炎,是維持順暢排便的重要因子。若腸道菌失衡,產酸能力下降,腸子就容易變得遲緩。

2025年發表於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的一項分析,收錄9篇研究、超過800名受試者,張家銘表示,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糞便中短鏈脂肪酸明顯偏低,但血液裡的丁酸、異丁酸和丙酸卻較高。這代表腸道屏障可能受損,使分子滲入血液,進一步影響腦部。也就是說腸道失衡可能是神經退化的前奏。

張家銘說,臨床觀察更發現,不少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手抖、步態緩慢前,就已經有長達數年的便祕困擾,有些甚至在確診前10年就開始腸胃不順。這提醒便祕其實是身體寄來的「警告信」,顯示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平衡已出現裂縫。

張家銘表示,日常生活就能為腸道健康加分,第一步是增加纖維攝取,每天至少5份蔬果,加上全穀、豆類、堅果,都是好選擇。燕麥、洋蔥、蒜頭、香蕉、菇類等富含可發酵纖維的食材,特別能促進丁酸和丙酸生成,幫助腸道菌「動起來」。此外,無糖優格、味噌、泡菜等發酵食物也能提升腸道菌多樣性,間接促進短鏈脂肪酸產生。

張家銘說,若想觀察成效,可以嘗試「飲食排便日記」,連續2周記錄纖維攝取量、排便次數、形狀與氣味,再同時紀錄精神狀態與睡眠品質。許多人發現,當纖維吃夠後,不僅便祕改善,情緒與睡眠也同步提升,這正是腸道菌恢復活力的證據。

張家銘提醒,便祕不是單純的「小麻煩」,更可能是大腦健康的前哨站。從今天開始,每一次纖維攝取、每一份對排便的關注,都是守護未來的投資。照顧腸道,就是默默守護腦部健康。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於臉書表示,研究顯示長期便祕可能與腦部健康相關,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圖/翻攝自基因醫師張家銘臉書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於臉書表示,研究顯示長期便祕可能與腦部健康相關,甚至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警訊。圖/翻攝自基因醫師張家銘臉書

排便 脂肪 帕金森氏症

延伸閱讀

變胖別只盯三高、更不只傷心臟 醫揭逾55歲者不為人知的潛在疾病

🎧|五口命案揭心理危機!醫解析「三明治世代」壓力源與解方

「剛剛好的壓力」啟動粒線體保護機制 醫師:適度挑戰可延緩老化

沒吃甜食血糖卻飆高?壓力是「隱形共犯」 3招教你控糖

相關新聞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出爐!北榮、台大皆7人入榜 陳威明喊:超開心

2025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於美國時間9月19日公布,台灣科...

六連霸!陳亮恭再度排名頂尖科學家臨床領域第一 盼高齡醫學改變未來

2025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公布,台灣臨床醫學領域有398人...

樺加沙開颱風眼了!明天海陸警 將轉強颱挑戰中央山脈

樺加沙颱風明顯增強,目前已經達到中度颱風,天氣風險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今天在臉書粉專「天氣職人-吳聖宇」表示,範圍也顯著擴...

柯文哲臀部現病灶自診HPV 醫:馬桶傳染難證實、須採檢釐清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日前以7000萬元交保,而他的臀部疑似HPV(人類乳突出病毒)感染,認為牢房馬桶清潔不夠到位,目前已排...

便祕不只小毛病!恐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信號 一招預防

「醫師,我只是排便比較慢,是不是年紀到了?」但便祕往往不是單純的老化現象。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

「亞洲第1人」首位韓籍譯者獲三等文化獎章 金泰成:很愛台灣

韓籍譯者金泰成翻譯多本台灣作品,其中「鬼地方」一書在韓國印量逾3萬本。文化部長李遠今天頒贈三等文化獎章,是首名來自台灣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