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難、機器貴 智慧農業難解缺工

台灣農村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嚴重缺工,政府推動智慧農業盼解人力荒,不過政府雖研發省工機械,也輔導農民使用AI檢測器掌握作物生長、提升產量,但農民多無力解讀大數據,加上設備昂貴,智慧農業難普及,解決人力荒不如預期。
花蓮西瓜、茶葉、白頭韭菜、文旦等均仰賴人力採收,每到採收季,農園上演搶人大戰,就怕延誤黃金採收期。像花蓮吉安鄉是重要韭菜產區,過去每年共同運銷金額一點二億元,因人工缺乏被迫減產,如今僅剩約三千萬元。
智慧農業機具成為農村缺工解方,東華大學開發可自動搬運西瓜的自走採收車,幫助老農搬西瓜;宜蘭也有業者研發「自動海綿雷射打孔機」,為不同植物種子打孔,提高發芽率。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一系列「白頭韭菜省工機械」,讓人工效率提高三到廿倍,減少人事成本支出九成五以上。吉安鄉農友廖中豪則在縣府與清大輔導下,在溫網室裝設AI檢測器,即時監測土壤溫度、濕度與pH值,讓灌溉與施肥更精準,產量也提升。
但花蓮玉溪農會總幹事蔡宗翰說,政府有補助,農友配合意願才會高,成本還是主要考量。例如縣府推出舖在西瓜田地的科技農膜,半年內可自動分解,但其成本比塑膠膜貴五成,農民就興趣缺缺。
光豐農會總幹事張明發也舉例,花蓮颱風多也常地震,溫網室可能被摧毀,但沒有溫網室,智慧農業很難推行,加上花蓮交通運輸成本高,許多老農不願意嘗試智慧農業,缺工問題依舊難解。
「先建好銷售平台才能談智慧農業」,縣農會總幹事吳昆儒說,長期以來農業產量大於銷售,作物沒賣出去就沒賺錢,也就沒錢買智慧農業設備,東部智慧農發展不如西部快,市場機制是原因之一。
宜蘭冬山鄉茶農想用智慧農具採茶,但光機器就數百萬元,很難接受。「百大青農」李維說,農民資源不足,更難解讀智慧農機的龐大數據庫,再加上不同作物、不同田區條件,都需要調整設備運作模式,多數農民依然缺乏足夠的技術能力,「智慧農業不能只停留在硬體補助」。
▪️921鬼門關別說「再見」!命理師曝8大禁忌、3生肖運勢黑翻紅
▪️農曆七月半…「15個姓氏」需特別注意!命理師示警:小心抓交替
▪️中元普渡15禁忌看過來!千萬別做這事…秒惹怒好兄弟「恐連衰多年」
▪️鬼月來襲!農曆七月12生肖誰能逢凶化吉 誰要特別小心?
▪️普渡品太多拜完怎麼處理? 命理師提醒5點:千萬不能拿去退
▪️中元普渡「念一句」好兄弟恐賴著不走…專家4招淨化家中磁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