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遺棄榮民致死被判7年…她躲大陸23年 化名返台「這原因」被抓了

公開婚訊後首露面!Lulu曝「有多拚命才能成為一家人」 為1事道歉

大開公務門!桃園航警收賄淪走私幫凶 法官裁定收押禁見

2050年失智人口恐破1.39億 養好生活習慣可降45%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700萬人罹患失智症,且每3秒就新增1名患者。圖/台北馬偕紀念醫院提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700萬人罹患失智症,且每3秒就新增1名患者。圖/台北馬偕紀念醫院提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700萬人罹患失智症,且每3秒就新增1名患者。專家表示,預防失智不能只依靠藥物,國際研究顯示藉由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於下降約45%的失智症風險,包括控制三高、維持運動習慣、避免吸菸飲酒、保持社交互動等。

72歲的退休阿伯,每天如常去傳統市場,某一天女兒發現父親將水電費帳單塞進鞋櫃裡,起初不以為意,覺得是粗心或健忘,不久後,父親在市場蹓躂的時間愈來愈久,幾個月後,整天疑神疑鬼,甚至半夜奪門而出,讓家人心急又生氣,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失智症。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將每年的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峻維指出,根據WHO預估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將突破1億3900萬人,顯示失智症已是全球挑戰。失智症患者有千百種表現形式,一旦疏於觀察,可能造成延誤就醫即時診斷的最佳時機,國際研究顯示藉由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於下降約45%的失智症風險,包括控制三高、維持運動習慣、避免吸菸飲酒、保持社交互動等。

張峻維說明,許多人常將失智症狀誤解為老化的過程,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期,而真正「會影響到正常生活」的失智症十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計畫或解決問題出現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對時間和地點感到混淆、困難理解視覺影像與空間的關係、言語表達或書寫障礙、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減少社交活動、情緒變化等。

張峻維表示,傳統對於失智症認知是65歲以上人好發,但近年的確有年輕化趨勢,主因為診斷方式進步,透過抽血及影像等檢查,發現腦部變化,便可提早預防。

張峻維說,第二則是生活型態的改變,有研究發現,若改善生活可以降低4成好發風險。像是中年聽損、眼睛白內障等,若減少這類刺激,得到失智症機率就較高。還有三高、缺乏運動等也都有影響,因此改變生活可以預防失智。

張峻維表示,民眾若發現長輩出現與過去明顯不同的行為或記憶狀況,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評估,盡早介入延緩惡化。由於失智症患者常有定向混淆的情況,若遇到疑似失智症患者時,建議「看問留撥」四步驟,看見異狀、主動詢問、陪伴在側、聯絡家屬或醫療單位,透過簡單的步驟,共同打造失智患者友善環境。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說,台灣正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上升,醫院除了提供完善的診斷與治療服務,也積極推動社區教育與友善照護環境,希望透過醫療專業與社區力量的結合,讓每位長者都能在安全、友善的環境中安老。

患者 失智症 生活習慣

延伸閱讀

失智風險高44%!最新研究吃多「這類食物」 罹患帕金森氏症機率增2.5倍

研究指45%失智症可預防 國衛院推40歲起5大守則

預防失智症其實不難!最新研究:簡單心態轉變可降低罹病風險

大咖主持人驚爆失智!80歲記憶力衰退 親認:所有症狀都有

相關新聞

小心冰雹!大雷雨警戒區出爐 雨炸屏東、高雄持續至這時

中央氣象署於今(13)日14時43分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警戒區域包括屏東縣、高雄市,持續時間至15時45分;請慎防劇烈降...

台北往返台中旅客更方便了 台鐵10月起4列次新自強號每日行駛

為提供台北-台中都會區旅客之便捷運輸服務,自10月1日起至12月31日,七堵=彰化第127、148、193、194次EM...

核可加味加熱菸上市挨批違法…國健署稱無疑慮 添加物草案尚未公告

衛福部國健署昨天核可一家菸商,共8項菸草柱及3項組合元件,可於10月11日起合法販售,其中除原味菸草柱,也包含加味菸草柱...

北太平洋海洋熱浪 鄭明典:可能預告明年大氣變化和氣候平均明顯差距

「北太平洋的海洋熱浪」,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PO出距平圖,他表示,暖海水明顯地往東擴展,已經接觸北美西岸,而且是很...

糖尿病咳嗽發燒險喪命 醫示警:這幾種情況易引爆酮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若合併感染、停藥或脫水,容易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數小時至數日就可能危及生命。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日前有一名62...

彰基「早產兒回娘家」見證小小奇蹟 魔術師大衛父女同台最動人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今天上午舉辦「2025早產兒回娘家」活動,近200位早產兒家庭齊聚一堂,尤其是魔術師大衛與早產女兒同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