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標竿學習/甘樂文創 以價值驅動企業

「我在2006年返鄉後,發現三峽的產業和文化沒人關注,孩子也不認識自己的家鄉。」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回憶,從過去在電視圈深入各地報導,到決定在地創業,他的起心動念是「想要做點什麼」,希望讓社區再度被看見。
甘樂文創在2010年創立,起初是一家關心在地文化、青年培力的「社會企業」,但是這十多年來,它在治理架構上內建社會使命,逐步朝向環境永續、商業模式整合、碳盤查與碳中和目標邁進,2022年更取得B型企業認證,體現「以價值驅動企業」。
林峻丞說,在創業初期,甘樂文創透過藝文活動、社區營造、陪孩子淨灘、辦雜誌等,逐步建立起地方據點,「我們知道這條路很苦,但也是自己的選擇,只好甘願做,歡喜受。」
甘樂之名,也正是來自「甘之如飴,樂在其中」的期許。
2014年,社會企業的概念在台灣逐漸受到關注,甘樂雖非刻意貼上標籤,但早已身體力行,實踐「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精神。2016年,甘樂進一步修改公司章程,把社會使命、盈餘分配和投資條件明文化:「讓所有投資人知道,這不是以營利為唯一目標的企業。」
體現先社會後企業
自那時起,公司若有盈餘,15%投入在地弱勢兒少服務、10%用於員工照顧,持續發展與股東分紅則列於其後。這樣的章程設計,體現了「先社會、後企業」的價值排序,也為後來申請B型企業奠定基礎。B型企業認證不只是一紙證書,更是一場企業全面檢視治理、員工、環境、社區與客戶等五大面向的總體檢。
林峻丞指出,2015年他們創立「禾乃川」豆製品品牌,就是希望透過在地採購、友善就業、永續生產,讓產品與社會、環境價值同步提升。這個品牌目前已貢獻甘樂文創約五成營收,逐漸走出永續的商業曲線。
「台灣九成以上的豆製品都是用進口豆,我們一開始就堅持用國產大豆。」林峻丞說,豆漿、豆腐、味噌、甘酒等系列產品,百分百使用在地原料,從原料端便開始落實減碳管理,「我們已完成原料與工廠的碳盤查,接著要做產品的碳足跡,並預計2027年前達到碳中和。」
此外,禾乃川也全面進行物流優化,導入系統分析駕駛行為與路線規劃,減少不必要的油耗與排碳。在能源設備上,則評估更節能的鍋爐與冷鏈系統,並探討使用更少泡水需求的新型豆漿設備。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實踐了豆渣的100%循環再利用,從烘焙食品、飯店料理到製成有機肥料回歸農地種植,創造了一條產地循環之路。自此,豆渣不再是廢料,而是可以創造價值的原料。
除了豆製品外,甘樂也成立「甘樂茶事」茶品牌,百分百使用三峽本地茶葉製作茶點與飲品,並拓展至文化策展及地方創生服務。
串聯地方文化教育
甘樂文創營運長黃偉峯,在大學時期就加入甘樂,從文化刊物編輯一路成為營運長。他深刻體會到,地方文化與教育、產業連結所展現的影響力。例如,甘樂曾將打鐵、製茶、金工等傳統技藝轉化為教案,與三峽在地小學合作,由職人走進教室授課,「職人第一次被這樣重視,走出工坊與學生對話,展現的是文化的傳承與自信。」
黃偉峯指出,ESG是企業體質的核心,甘樂不只關注商業模式,更投入青年返鄉、產業轉型的系統性合作。例如「甘樂茶事」集結地方青年茶農,整合行銷、設計與空間改造,發展茶旅與聯盟品牌,「這樣的共好生態圈,讓產業升級的同時,也保留了文化根脈。」
在公司治理上,甘樂展現了溫柔且堅定的制度創新。他們給員工「生日假」、「孝親假」、「家庭照顧假」,鼓勵同仁照顧自己與家人,也讓公司成為「可以好好生活的地方」。
林峻丞分享,公司每月舉辦月會,全體員工皆可匿名提出問題與建議,「有同仁曾問我:『你的初心還在嗎?』因為他們發現公司似乎愈來愈重視營運績效,我們當下誠懇的釐清與說明,這樣問題就會愈來愈少。」
這些制度不是為了打造一間完美企業,而是為了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甘願做、歡喜受」。林峻丞說:「我們希望讓民眾因為甘樂,更熱愛這片土地。」這也是他給自己與團隊的承諾。
為協助企業在永續趨勢中辨識風險、布局新商機,願景工程基金會於10月31日舉辦「中小企業加速永續實踐論壇」,透過國際視野與在地經驗交流,協助企業探索轉型方向。限額免費報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