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邁大步 AI 商機篇/最後一哩…盼健保助攻
台灣參與智慧醫療商機,在AI輔助醫療軟體部分,業者大量導入AI、機器學習(ML)技術,研發影像大語言模型做出涵蓋身體各部位的篩檢系統。衛生福利部今年2月公布自2020年至2024年以來獲核准的AI/ML醫療器材許可證,台灣業者已研發出50種具備AI技術的分析系統,且大多都在美國、日本等地取得認證,有往海外市場發展能力,但在台灣,仍在等健保吹來東風。
中國醫藥大學衍生新創企業長佳智能在2023年掛牌上櫃,產品導入多家醫療院所,去年底申請腦出血檢測系統能夠獲得健保給付資格。長佳智能指出,醫療科技、AI技術要導入醫療現場,因成本考量尚未全面納入健保給付,健保支付新藥是因重視效益以及對病人的幫助,因此有人認為AI是輔助醫生,為何健保要出錢?實際上AI醫療科技間接幫助病人,屬於隱形受益,長佳也積極讓大家看到AI的好處,例如減少誤判就能減少糾紛。
衛生福利部去年10月初宣布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以及「AI影響性研究中心」。包含台大、中榮、北榮、成大、中醫大、三總、林口長庚等指標醫院,以透過建立跨層級、跨體系醫院之合作,解決AI應用於臨床場域面臨的「落地」、「取證」及「給付」三大關鍵議題。
推動三大AI中心的推手、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近期在衛福部blog刊登參加論壇的演講文章。他是台大醫院醫生,也在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推動很多智慧醫療落地的項目,他指出,以AI做影像辨識,幫助醫師診斷、預測,在科技端已相當成熟,但在應用端卻沒有想像容易,他也希望解決最後一哩路,去年推動成立三大類醫療AI中心,建立起框架與體制,讓智慧醫療有辦法真正實現落地。
他指出,目前在全台灣已經有十家負責任AI執行中心,當業者有新產品要導入時可以到這幾間中心,做AI產品可解釋性分析、透明性分析及生命週期管理,讓AI在醫院可以依照負責任AI的原則使用。
(系列二之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