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創條例抵減新增AI與節能減碳 KPMG點名這些產業提前準備

配合5月修正公布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1,經濟部日前公告《智慧機械與5G及資安投資抵減辦法》修正草案,新增「人工智慧(AI)」與「節能減碳」兩大投資抵減項目,並明確界定申請要件與適用範圍。專家提醒,這將影響企業未來投資規劃與節稅安排,製造業、科技業與高耗能產業都須提前準備。
草案五大修正重點中,首先是智慧機械投資範圍收緊。智慧技術元素由9項縮減為4項,僅保留機器人、數位化管理、虛實整合及積層製造,技術層次要求也提高。KPMG安侯建業協理吳佳芸指出,許多製造業常用的量測、分析設備若僅具備感測器或物聯網功能,在新制下恐不再適用抵減。
其次是AI投資抵減。申請須符合「非監督式或增強式機器學習演算法」、CNN、DNN或RNN、「大型語言模型(參數量需達10億)」或「自然語言模型」之一。若僅採用監督式機器學習,如線性回歸或決策樹,將不符資格,企業需特別注意技術規格。
第三是節能減碳投資,分為「公用節能」與「製程改善」兩類。前者涵蓋高效能電動機、冷凍空調、鍋爐系統等七項設備,需符合國家標準;後者則包含高效能製程設備與溫室氣體去除設備,高效能製程設備須證明能源效率提升10%以上,若設備由企業自行製造,須保存耗能紀錄佐證。
第四是交貨期限。投資項目需在訂購日次日起兩年內完成交貨或服務,特殊情況可申請展延兩年,最長不得超過四年。對於船運、鋼鐵等長週期產業,應及早規劃排程。
第五是新舊辦法銜接。2025年1月1日以後訂購適用新辦法,之前訂購依舊辦法,但同樣須符合兩年交貨規定。金額上限方面,2024年12月31日前訂購可抵減最多10億元,與2025年後訂購者合計不得超過20億元。KPMG會計師游雅絜提醒,2026年辦理2025年度營所稅時,可能同時適用新舊規範,必須留意智慧機械定義差異與申請文件。
此外,若符合《產創條例》第23條之3未分配盈餘投資規定,相關金額也可列入減除,但已適用「境外資金匯回投資辦法」者不得重複。吳佳芸提醒,企業應通盤規劃投資,避免規定重疊,並預留佐證文件,以在合法範圍內發揮最大節稅效益。
訂閱《科技玩家》YouTube頻道!
💡 追新聞》》在Google News按下追蹤,科技玩家好文不漏接!
📢 氣!LINE吃空間「照片還會過期」 內行人曝永久儲存推這4款通訊APP
📢 Galaxy Z Fold7超薄摺疊機開箱!實測7功能Galaxy AI+Gemini完美搭配
📢 HTC VIVE Eagle可以用在哪?內行人曝AI眼鏡5大用途高CP:誰戴誰好看
📢 小米行動電源有火災危險!台灣緊急跟進召回1款 這裡可查詢序號
📢 Pixel 10 Pro XL開箱變演唱會神器!實測100倍AI變焦招牌超清楚
📢 蘋果發表會9/10登場!iPhone 17共11大新品傳聞一次看 親民款智慧手錶改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