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字/海外併購熱 連兩年站高崗…去年共計46件

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台灣企業正積極透過海外併購強化營運彈性與區域布局策略。根據《資誠2025年併購白皮書》,2024年全年海外併購共計46件,與2023年持平,連兩年站穩歷史高點,反映台企國際化布局已由點狀擴張轉向系統性整合。
觀察交易結構,2024年雖無如2023年文曄併購Future的百億美元等級大型交易案,但中小型併購活絡程度顯著升高,形成強而有力的成長支撐結構。白皮書指出,2024年交易金額在5,0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型併購,件數年增55%、總金額更成長逾1.6倍,年增率達163%。資誠分析,這類交易大多為延續既有據點的擴張行動,目的是強化原有營運基礎、進一步鞏固市場,形成具韌性的區域「微樞紐」策略。
資誠指出,企業不再傾向單筆切入陌生市場,而是透過多次投資、產品線與通路整合,深化原有據點經營密度,創造「核心帶動式」的國際成長模式,進而有效分散營運風險,提升抗震能力。
今年併購產業分布更趨多元,中大型交易橫跨金融、水泥、生技醫藥、電子與原物料等,代表企業海外投資已跳脫傳統成本導向,轉而重視價值整合、技術補位與永續經營能力。若排除2023年文曄案,2024年整體海外併購總金額年增18%,成長力道仍相當穩健。
從區域來看,台灣企業海外併購的地理重心正在移轉。白皮書顯示,歐洲與美國合計已占2024年海外併購近六成,反映出併購布局已從中國與周邊亞洲市場,轉向擁有技術、資本與市場優勢的成熟經濟體。尤其歐洲在俄烏戰爭與能源轉型雙重壓力下,企業資產重組與剝離非核心事業頻繁,為外資創造大量收購契機。
近五年來,台企在歐洲的單筆平均併購金額達1.12億美元,高於美國的1.03億美元與東南亞的4,700萬美元,顯示歐洲併購標的多為具規模與整合潛力的成熟資產,與台企長期策略目標相符。
相較之下,對中併購與貿易活動則出現同步下降。報告指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比重自2020年的26%降至2024年僅剩20%,同期間併購件數與金額亦明顯縮水,主因在於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政策方向不確定,加上中國內需動能放緩,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心態已趨保守。
除了大型企業積極透過併購強化區域布局,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也觀察到,中小型與新創企業同樣參與國際併購行列。安永審計服務部營運長黃建澤指出,對於資源相對有限的新創企業來說,策略性併購可說是擴大市場與影響力最快速的手段。特別是在競爭白熱化、市場變動劇烈的條件下,透過鎖定特定技術、新市場或互補資源的併購操作,新創可快速完成從「生存」到「倍速成長」的跳躍。
黃建澤分析,併購具備六大優勢,包括一、快速拓展市場;二、取得關鍵技術或創新產品;三、擴大產品線、達成多元化;四、提升規模經濟,降低營運成本;五、吸引更多投資者,進一步提高估值;六、創造跨技術與跨通路整合的協同效益。
黃建澤提醒,併購策略雖具潛力,但也須謹慎規劃結構、盤點資源與文化整合,才能真正達成成長效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