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現金1萬元要來了 民眾會大方消費還是存起來?學者這麼看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普發現金預算,全民即將每人拿到1萬元現金,經濟學者認為,全民普發現金對經濟拉抬效果在景氣好時效果最佳,但台灣經濟目前集中出口產業,占七成五的傳產業都很慘,多數人拿到錢可能會存起來,紓困作用大於經濟效益。學者憂心,若發放時間落在美國關稅衝擊最大期間,很多人面對所得不確定性,也會選擇存下來而非消費。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分析,發現金代表人民可支配所得增加,理論上會提升民間消費,一般在經濟景氣好時,民眾會將額外拿到的錢做消費,而且政府因為發放現金,也會增加行政成本支出,都有助推升經濟成長率。但若在景氣下行時,民眾可能就會把錢存下來,拉抬消費效果有限。
他說,目前台灣經濟表現處於兩極化,出口產業非常暢旺,8月出口年增率34%,且從2月以來持續兩位數成長,其中資通訊年增率飆到80%,電子零組件成長35%,但橡膠產業、基本金屬及紡織、運輸產業都是負成長,科技傳產兩樣情,對從事傳產業的從業人員來說,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加上台幣升值雙重傷害,普發現金就會形成不同消費效果。惟資通訊ICT從業人口占不到1/4,可以想見大部分人會存起來,此時紓困效果比較大。
邱達生強調,普發現金的預算是帳面上超徵,只是提出預算與最後徵收預算有差距,但政府仍有很多隱藏債務,只是隱藏債務只有政黨是執政黨時才會關注,當在野黨時大家都很大方。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則說,發放消費券或現金,經濟學上都會有「乘數效應」,也就是一個人花了1萬元消費,商家拿到1萬元後,又把創造的所得再去消費,如此形成的經濟循環創造出的經濟效益可能是1萬元的好幾倍。
不過,此次發放現金經濟效益較以往有限,原因是此時剛好遇到美國關稅衝擊,愈來愈多人面對無薪假或失業,若有現金入帳,會選擇存起來,以備日後不時之需,與之前疫後大家積極消費不同。
吳大任表示,如果上半年發放現金,經濟比較好,美國關稅影響還不大,大家可能比較願意消費,有助拉抬內需,若是晚到9月、10月才發,隨著關稅開始執行,以及232條款高關稅衝擊大,很多家庭會擔心未來是否面臨無薪假、失業,所得面不確定性變大,消費態度會變得保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