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台灣離岸風電朝深水水域發展 需要更多政府支持

產業主管與分析師表示,隨著台灣的離岸風電計畫正轉向更深、且技術挑戰性更高的水域,若台灣想推動離岸風電市場持續成長,將需要龐大的政府支持,才能達成發電容量目標。
路透報導,長期高度仰賴燃煤發電的台灣,已提高風電裝置容量三倍多到4百萬瓩(GW),遠高於新冠疫情前的不到1 GW,目標是到2050年時,六成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政府原本預料6月會公布多達3 GW離岸風電合約的標售細節,但經濟部能源署向路透表示,還在蒐集對標售機制的回饋意見。不過,能源署仍維持2030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10.9 GW的目標。
產業主管表示,過去吸引業者積極競標、成本較低的淺水離岸風電區塊即將用盡,快速成長期將告終,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電力需求依然持續增加,包括風電需求。
顧問與工程業者Ramboll台灣區總監Scott Hsu表示,「多數購電者都是主要資訊科技(IT)巨擘的供應鏈,例如台積電(2330)必須符合蘋果所有的(環保)要求。所以這基本上是必需品」,「大家現在都在考慮要怎麼推動把固定式基座的技術能力,從60公尺提高到90公尺,之後再尋找允許浮動式離岸風電接手之道」。
丹麥顧問業者Aegir Insights預期,未來風電區塊標售的投標履約價將屆於每度電新台幣5-6元之間,約是煤電每度新台幣3元的兩倍,反映離岸風電專案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該公司Simon Engfred認為,「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在可預見的未來都需要補貼。就像歐洲,離岸風電產業面臨的困境需要政府支持」。
Aegir預估,台灣2035年的離岸風電營運裝置容量將僅略高於10 GW,未達成18.4 GW的目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