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舞者身體粒子「暗物質」 蘇文琪「暗宇之感」創新VR局面

藝術家蘇文琪將最新的科學研究轉化為沉浸式感官體驗。《暗宇之感》運用先進的VR技術,同時結合舞蹈與視覺藝術,將觀眾帶入推測性的宇宙,感知暗物質的存在,即日起至21日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小黑盒沉浸式劇場演出。
蘇文琪歷經近十年淬鍊而成的沉浸式新作《暗宇之感》,起點可追溯至2016年。她以台灣編舞家之姿駐村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首次接觸「暗物質」這個無法直接觀測卻影響宇宙結構的神祕存在。她回憶:「在與物理學家交流時,原本熟悉的舞蹈身體認知瞬間被打破。當我習慣從地板感受重力,他們卻提醒我:在宇宙裡,沒有地板。」這種思維衝擊,成為她後續創作的根源。
西班牙物理學家迪亞歌.布拉斯的一席話:「當你在沒有地板的宇宙中一直掉落時,那就不再是掉落,而是漂浮。」對蘇文琪而言尤感深刻,藝術與科學認知中不同的時間與尺度觀,也啟發她重新思索:當科學追溯從大爆炸至宇宙終局的演化,舞蹈能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捕捉無限?
在與科學家的交流中,蘇文琪逐步體會到「美」的差異。數學家眼中最美的是簡潔的方程式,奈米藝術家則在纖維分子結構裡看見秩序之美。這讓她明白,科學追求的是規律的真理,而非表象的華麗。
為了將抽象概念化為可感知的體驗,蘇文琪陸續展開跨領域實驗,從美國EMPAC的環繞聲場技術,到疫情期間在C-Lab的VR探索,再到墨爾本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的駐村,「身體是最精密的感受器官」蘇文琪說。「當探測器追逐粒子時,舞者的身體同樣能成為理解暗物質的起點。」
蘇文琪與舞者田孝慈和其他創作團隊成員,深入澳洲維多利亞州地下一公里的斯塔韋爾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 - Stawell Underground Physics Lab),與墨爾本大學科學家合作,透過3D掃描與即興舞蹈,捕捉身體在極端環境中的感知,最終轉化為作品核心的粒子舞蹈語彙。
為了更直觀地想像暗物質,科學家提供了比喻:有人形容它如水母漂浮於海洋,不自知身在其中;也有人比擬成沙丁魚群,以多重中心同步運動。這些圖像啟發了VR的場景設計。《暗宇之感》創作過程中,蘇文琪更安排團隊體驗「漂浮療法」,在無重力感的液體環境中進行冥想,貼近宇宙漂浮的身心狀態。
最終,《暗宇之感》以三重奏般的沉浸敘事完成。舞者田孝慈在地底舞蹈的身體記憶,透過動態捕捉化為光點粒子的流動。17分鐘的VR體驗,觀眾將從地表進入地下洞穴,穿梭粒子探測器,最終遨遊於星系之間;64聲道環繞音響則營造宇宙聲場,使觀眾彷彿成為星系中一顆隨引力旋轉的粒子。
▪️921鬼門關別說「再見」!命理師曝8大禁忌、3生肖運勢黑翻紅
▪️農曆七月半…「15個姓氏」需特別注意!命理師示警:小心抓交替
▪️中元普渡15禁忌看過來!千萬別做這事…秒惹怒好兄弟「恐連衰多年」
▪️鬼月來襲!農曆七月12生肖誰能逢凶化吉 誰要特別小心?
▪️普渡品太多拜完怎麼處理? 命理師提醒5點:千萬不能拿去退
▪️中元普渡「念一句」好兄弟恐賴著不走…專家4招淨化家中磁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