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落網了!沙鹿情殺命案「17歲凶嫌44秒狂砍逾30刀」女大生血跡四濺喪命

2025縣市長滿意度出爐!綠營4席退步 黃偉哲首度掉入衝刺組現警訊

對抗川普專業戶?紐時分析因為這些理由:大陸在貿易戰得以「不先低頭」

獨/教育部將修校事會議辦法 包括限制匿名檢舉及案件受理兩討論方向

教育部表示,正在蒐集各地方政府及學校實務現場執行數據,並透過與基層老師座談,以聚焦解聘辦法運作之相關意見。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表示,正在蒐集各地方政府及學校實務現場執行數據,並透過與基層老師座談,以聚焦解聘辦法運作之相關意見。本報資料照片

教學現場反映校事會議濫訴不斷,導致教師人心惶惶,甚至有不少認真負責的老師反受害。據了解,教育部近期正討論修正校事會議相關辦法,本報掌握兩討論方向,包含限制匿名檢舉及案件受理機制。教團認為,限制匿名檢舉只是減少案量,修法重點還是要放在案件受理的決策機制,避免大小案都入校事會議,進而影響校園文化及教育職場。

教育部近期正開會討論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據了解,目前較有共識的修法內容包含限制匿名檢舉及案件受理機制。針對前者,現行第九條內容意指,案件檢舉人若未具名、但檢舉內容包括行為人及具體行為,學校就可受理。此項規定未來有可能進行修改,以進一步限制匿名檢舉、減少投訴案量。

另外,教學現場反映大小案都進校事會議處理,事實上,現行制度明訂校事會議應是「受理案件後」才召開,但許多學校為了避免承擔責任,直接把案件帶入校事會議決定是否受理,造成校事會議浮濫召開。據了解,未來可能再透過修法,落實「先由學校決定受理,再召開校事會議」的原則。

教育部校事會議調查人才庫成員張旭政認同匿名檢舉應有更多限制,在現行有行為人及具體行為就可檢舉的情況下,許多檢舉只講出人名、發生什麼事情,例如:「20年前某老師毆打學生」,學校端幾乎難以調查。他認為不太可能完全禁絕匿名檢舉,但希望未來至少可以要求檢舉人提供具體證據及人事時地物。

在案件受理方面,張旭政建議,教師不當管教案件也能仿照生對生霸凌處理流程,有類似的「調和機制」,老師得藉此承認不當行為或解開與學生之間的誤會,再按照法令懲處即可,現在沒有這樣的程序,導致學校遇到檢舉就一定要調查。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認為,匿名僅是減少投訴的案件量,能讓規範更明確是好事,但本次修法的重點應該放在案件受理的決策機制。

侯俊良表示,案件嚴重性若不到要由校事會議處理的程度,就不應該受理,循一般考核等規定處理就好,地方政府及教育部應支持教學現場的專業判斷。侯俊良亦提醒,教學現場有遇到家長惡意投訴、重複投訴,本次修法中也應有做法遏止此現象。

對此,教育部表示,正在蒐集各地方政府及學校實務現場執行數據,並透過與基層老師座談,以聚焦解聘辦法運作的相關意見,將就所提建議邀集法制專家、地方政府及有關團體研議,以精進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

延伸閱讀

健喬收購健亞股權這一招…符合政策方向?

去年被人檢舉論文涉抄襲 海大副校長冉繁華:如果有 我大概早就斃命了

教育部傾聽特教師心聲 特教加給明年2月起調增1000元

延後上課時間改善學生睡眠! 校長直呼現況不可能 「未必解決問題」

相關新聞

聽障老師楊博如用「心」傾聽突破限制 榮獲全國卓越特教人員

新北市中和區景新國小老師楊博如獲全國卓越特教人員,今天在台南市接受教育部頒獎。她分享,自己曾是特教生,現在是聽障教師,正...

南市6教師獲選教育部卓越特教人員 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教育部今天在台南市福爾摩沙遊艇酒店舉辦卓越特殊教育人員頒獎典禮,台南有6位教師獲殊榮,市長黃偉哲也前往道賀。他說,6位特...

教育部表揚卓越特教人員 部長宣布明年2月起特教職務加給多1千元

教師節前夕,教育部今天在台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舉辦卓越特殊教育人員頒獎典禮,共有57人獲獎,教育部部長鄭英耀感謝全國特教老...

台師大女足案 國科會:違反研究及學術倫理 將追繳經費、降補助比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去年遭爆不當抽血事件,國科會今天公布台師大女足隊員抽血事件處置結果,調查結果確認,台師大及研究人員...

北市推數位教學卡關?酷課APP老師教學使用率低 教育局曝原因

北市教育局110學年度推出酷課APP,提供親師生用於教學、請假等功能,審計報告指出,部分功能使用率低,且教學用「課堂工具...

中研院首創二碳植物 提升固碳率登「科學」期刊

讓植物更有效固碳是科學界難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團隊透過合成生物學方式創造出自然界未有的「二碳」植物,不但提升固碳率,更增...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