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有望連10漲?最低工資審議會26日召開 勞部已發開會通知單

台北市議員陳怡君認貪汙罪今獲交保 保鑣火爆開道畫面曝光

爆賴清德找人私喬挺財劃法覆議 黃國昌今曝:是潘孟安

特別預算200億挹注高等教育 教團憂心恐非持續性政策

教育部於「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下,編列「強化高教人才培育」項目獲配特別預算200億。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於「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下,編列「強化高教人才培育」項目獲配特別預算200億。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今召開院會,教育部於「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下,編列「強化高教人才培育」項目獲配特別預算200億,將用於提升大專校院校務經營補助;再者,也將協助大學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資與研究條件,提升人才延攬。但高教工會指出,特別預算非常態性的經費,應有一常態、穩定的財政提升方法並合理挹注高等教育。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表示,教育部嘗試緩解學雜費上漲、教職員薪資合理提升,確實是進步國家應有的作為,但此為特別預算,就代表非常態資金、不確定性較高,教育部的舉措能不能常態延續,不免讓人起疑慮。畢竟過去也曾發生,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提升教師鐘點費、薪資,但學校因憂心補助款無法長久而不做為,代表只要經費非穩定,各種行政目標就會打折。

林柏儀也談到,政府長久以來都希望能與企業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品質或資源。但企業的思維終究以營利為先,不會優先挹注於長期性的項目,如關注應用科學而非基礎科學,但學界都知道,要有科研進展,基礎與應用研究一樣重要。

林柏儀建議,較正確的做法應是提升企業的基本利得稅收,如營利事業稅、證券交易稅等,合理徵收並挹注於高等教育,才是常態穩定財政的作為,且政府現在就能做。

教育部今天於行政院會時表示,面對國際局勢的劇烈變動,透過特別預算即時挹注,確保高等教育體系的永續發展。教育部獲配200億,將提升大專校院校務經營補助方案,穩定學校營運、減輕負擔,確保各校於國際局勢所帶來的財務壓力下,無需透過調漲學雜費來維持運營,預估每年可照顧91萬名學生。

教育部也指出,特別預算也將用於支持高教與產業合作共培人才方案,以此強化人才競爭力。我國教研人員薪資待遇普遍缺乏競爭力,透過特別預算,協助大學得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資與研究條件,提升我國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優勢,進而補強大專校院教研量能。另外,政府與企業將共同挹注大學相關資金,精進產學合作教學,推動高教與產業實務接軌。

高教 教育部 行政院

延伸閱讀

政院拍板!卓榮泰稱「公布1個月內普發現金」 5大領取方式曝光

91萬名學生受惠!韌性預算支持大專校務經營 116學年前不漲學費

政院樂觀估10月底普發現金 但實際程序恐要拖到11月上旬

韌性特別預算明拍板 國安聚焦添購反恐設備、增建巡防艇應對灰色侵擾

相關新聞

朝陽、高科大齊聚永續博覽會 展現高教推動永續的實踐力

在2025年第四屆亞太永續博覽會中,來自台中的朝陽科技大學,以及來自高雄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皆特地北上參展,展現各自在永續...

新銳「怪物作家」劉子新回母校嘉女演講 黃敏惠仰慕追星相見歡

去年嘉女畢業,就讀台師大二年級才女作家劉子新,經聯合文學出版社5月出版新書「白腳底黑貓」,由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周昭翡陪...

學生靠直播賺錢不讀研究所 高教將失本土學術人才

少子化海嘯來襲,教育部日前公布最新預測,117學年虎年出生族群入學,恐再降至新低的17萬人,「117大限」將至。聯合報數位版掌握,中部某老牌私立大學台文系可能將與跟中文系合併,面對「117大限」,連大學部都保不住,部分領域的研究所人數越來越少,凸顯學歷價值的邊際效益遞減。更令人憂心的是,20年之後,台灣恐將沒有本土的學術人才,成為國家發展的危機。

高中生爭取午餐時段叫外送 家長團體:有規範就不會阻攔

全台多所高中職近日發起運動,期望校方開放午餐時段叫外送。家長團體多表示,家長在意的仍是學生是否吃壞肚子、是否營養不均衡,...

板橋高中開放訂購外食一年 學生回流校園食堂主因:便宜

中山女高等校近日發生訂購外食爭議,學生團體呼籲,外食議題應有更明確的學生參與機制。板橋高中校長劉淑芬表示,去年9月校務會...

高中生爭取叫外送 教育部也正視:學校可在校務會議討論

近日多所高中學生向校方爭取中午時段可訂外送,學生團體也於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教育部擬定的外食開放建議應提升至法規等級。對...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