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Fed降息1碼!今年估降息幅度2碼擴大至3碼 明後年都維持1碼

勞勃瑞福辭世/善用名人敘事力量 曾獲歐巴馬贈勳

2016年歐巴馬總統(左)在白宮頒贈勞勃瑞福總統自由獎章。(路透)
2016年歐巴馬總統(左)在白宮頒贈勞勃瑞福總統自由獎章。(路透)

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深諳名人的影響力深遠,且了解攝影機與媒體如何敘事,藉此推廣環保等理念。

他的帥氣外型讓他成為觀眾喜歡的演員,他從不迴避明星光環帶給他的藝術成就與壓迫感,並善用這股影響力推動媒體輿論,盼能改變世界的角色,就像他在1975年驚悚電影「禿鷹72小時」(Three Days of the Condor)和1976年以「水門案」為藍本的電影「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所飾演的角色一般,藉著攝影機,將一個普通人變成自由與權力的象徵。

勞勃瑞福許多作品透露對政治的興趣及人文的關懷。「紐約時報」報導,勞勃瑞福堪稱天生的演員,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便是他在1972年上映的諷刺喜劇「候選人」(The Candidate)中飾演的麥凱(Bill McKay)一角,這部影片可謂有史以來攸關美國近代競選主題的最偉大電影。

該電影講述公益律師麥凱,其父親是受人愛戴的自由派加州前州長,而他被一名政治顧問看中,挑戰爭取連任的共和黨參議員。

所有人都認為麥凱勝選的機率甚微,包括麥凱本人,但他勉強同意參選,僅因這樣便有個公開平台表達他關切弱勢與環保的看法。

勞勃瑞福1991年執導大河戀,多數集中在蒙大拿州取景,這部電影也捧紅了布萊德彼特。(美聯社)
勞勃瑞福1991年執導大河戀,多數集中在蒙大拿州取景,這部電影也捧紅了布萊德彼特。(美聯社)

但在選舉之夜,有趣的事發生了;這位英俊且魅力十足的候選人吸引了選民的目光,隨著他的支持率逐漸上升,他的顧問開始將競選議題推向大眾在意的觀點並逼他妥協,而他原本的立場也隨著人設形象而消失。

顧問的策略奏效,茫然的他在飯店房間茫然地詢問經理,道出經典台詞:「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勞勃瑞福與導演麥可瑞奇(Michael Ritchie)一同構思這部電影,而他的輝煌事蹟與他的行動主義(activism),以及他對政治人物改變世界的複雜感受息息相關。

他略微左傾,卻從未刻意表現;他倡議環保、原住民和多元性別認同族群(LGBTQ+)群體的權利,支持過兩黨候選人,力挺前總統歐巴馬連任與拜登參選,批評川普總統的政策和「道德準則」。歐巴馬總統任內曾頒贈勞勃瑞福總統自由勳章。

正如電影「候選人」所述,瑞福懷疑政治進程能否帶來真正的變革。

這部電影或許憤世嫉俗,卻在上映53年後顯得更具現實主義色彩,因為它精準識別現代競選的特別之處,且這與娛樂操作的視覺詞彙相同。

麥凱身後跟著攝影機,影片具備真實電影風格,強化我們以潛在選民的視角觀察競選活動的感覺。

在形象至上的時代,候選人的選擇取決於他們的個人形象,以及他們對選民的吸引力;候選人與顧問共同講述他們希望引起觀眾共鳴的故事,而這一切都在鏡頭前完成,政治人物即名人、明星。勞勃瑞福似深諳這個道理。

勞勃瑞福(右)致力鼓勵電影新秀創作,創辦日舞影展數十年。圖為2006年好友保羅紐曼(左)和葛倫克蘿絲(中)在影展上為勞勃瑞福舉辦生日派對。(路透)
勞勃瑞福(右)致力鼓勵電影新秀創作,創辦日舞影展數十年。圖為2006年好友保羅紐曼(左)和葛倫克蘿絲(中)在影展上為勞勃瑞福舉辦生日派對。(路透)

電影 影片

相關新聞

「我受夠了他的仇恨」柯克槍擊案凶嫌首度出庭 自白紙條曝光

美國總統川普盟友、政治倡議人士柯克遇刺案,廿二歲凶嫌羅賓森十六日透過遠距方式首度出庭。猶他州檢方指稱,羅賓森曾在給室友的...

近七成美國人有旅遊焦慮 看社群覺得自己落後他人

去冰島追極光、到巴黎鐵塔下打卡或在日本吃美食,都是現代人常常看到的社群日常,不過這樣的日常卻讓許多美國人「心生自卑」,甚至覺得自己不如他人。

美8州爆「接吻蟲」疫情!CDC估28萬人染病 感染終身帶寄生蟲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接吻蟲病」疫情引發關注,包括加州、亞利桑那州與密西西比州等8個州傳出人類感染病例,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

勞勃瑞福辭世/倡議環保 創辦日舞影展推動獨立製片

演而優則導、曾獲奧斯卡獎的好萊塢資深影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16日早晨在猶他州普羅沃(Provo)...

勞勃瑞福辭世/善用名人敘事力量 曾獲歐巴馬贈勳

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深諳名人的影響力深遠,且了解攝影機與媒體如何敘事,藉此推廣環保等理念。

不全是假消息!柯克槍擊案外案 71歲男子大喊自己是槍手被捕

美國總統川普的盟友柯克遭槍擊致死現在傳出案外案,猶他州警方表示,案發後一度被短暫拘留的71歲男子津恩(George Zi...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