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賺到?理財專家點名「6種日用品」反讓荷包失血 瓶裝水也上榜

在高通膨與生活成本壓力下,如何精打細算成為許多人關注的問題。根據外媒報導,美國心理健康平台LifeStance調查,高達83%的美國人因通膨、物價與經濟衰退擔憂而感受到更大財務壓力。
對此,理財專家穆森(Melanie Musson)指出,若想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關鍵並非一直壓縮生活品質,而是辨識「哪些東西值得花錢、哪些商品不需要買貴」。穆森也點名6種日常用品,其實平價選擇往往更聰明,民眾若能改變消費習慣,每年至少能省下數千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
1、太陽眼鏡
美國眼科學會指出,只要鏡片具備「100% UV 防護」標示,即便是藥妝店販售的數十美元(約新台幣2700元)款式,也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眼睛。穆森認為,有些墨鏡雖標榜設計感,卻忽略最基本的功能,若真的想買特定品牌,則建議選擇像好市多(Costco)這類通路,因為可能同樣的墨鏡,在百貨公司要價5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但在好市多只需159.99美元(約新台幣4831元)即可入手。
2、小包裝廚房常備品
許多廚房常備品若只購買小包裝,看似便宜卻往往不划算。例如烘焙香料「香草精」,在好市多購買16盎司只要14美元(約新台幣423元),但在沃爾瑪商場,1盎司就要近5美元(約新台幣150元),長期下來價差驚人。
3、藥品
除了食材與配件,藥品更是消費陷阱之一。許多消費者習慣買知名藥廠的止痛藥或感冒藥,但事實上,品牌藥與學名藥成分、劑量幾乎完全相同,差別只在包裝與廣告。一般學名藥的價格常僅為品牌藥的一半,卻同樣有效。
4、季節性裝飾品
季節性裝飾品也是「錢坑」,無論是萬聖節南瓜、聖誕或新年掛飾等,都會在過季後大打折,若選在節慶期間購買經常要多花上不少錢。因此,穆森建議消費者不妨直接到折扣店、二手店或倉儲包裝店尋寶,挑選耐用、經典的裝飾物件才能真正省錢。
5、美妝品、生活用品
穆森提醒,知名品牌常擁有華麗的包裝與行銷資源,但消費者千萬別被「品牌迷思」綁架,因為無論是化妝品或日常生活用品,許多平價品牌其實出自同一條生產線,品質、規格與知名品牌幾乎一致,差別只在外觀包裝。
6、瓶裝水
「購買瓶裝水是最典型的浪費行為」穆森指出,美國大多數城市的自來水均符合安全標準,若再搭配濾水壺或濾水器,口感與便利性皆可提升,且使用可重複利用的水瓶,不僅能長期省錢,還能減少塑膠垃圾、兼顧環保。
穆森強調,理財的關鍵在於明白多花錢不一定能買到品質更好的產品,反而可能讓荷包大失血,學會區分「必要的投資」與「被包裝的消費陷阱」,才是面對經濟不確定性時最實際的理財智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