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貴到飛天!科學家養出「0可可」巧克力 風味幾可亂真

摘要
可可豆面臨前所未有的供應危機,全球巧克力製造商正被迫走向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他們在實驗室裡,用發酵技術和細胞農業重新創造巧克力的核心——可可。
去年,可可豆創下每噸1萬2千美元(約新台幣37萬元)的歷史天價!現在價格雖回穩,但可可豆的供應量,卻可能回不去了。
全球有7成可可產自非洲象牙海岸、迦納,但受到病蟲害、氣候變遷、耕作方式不當影響,可可豆供不應求。各家大廠攜手新創的解決方案,竟是「沒有可可豆的巧克力」。
方法一:發酵技術,複製可可風味
方法之一,就是運用發酵技術,把原料轉化為無可可巧克力。
去年瑞士蓮(Lindt)和德國新創Planet A Foods合作,推出限量版零食棒,以烘烤和發酵過的向日葵籽模仿可可風味。
Planet A Foods執行長馬奎特(Max Marquart)表示,透過特定酵母菌株,可用發酵工藝製成可可粉、可可脂*,用在巧克力零食和穀物食品上。
*[註] 指可可豆中賦予巧克力誘人質地的脂肪成份
另一家也用發酵技術,讓蠶豆擁有可可風味的英國新創公司Nukoko,執行長牛頓(Ross Newton)向CNN分析,未來五年,全球約有25%可可農場可能無法再供應市場所需,這些巧克力替代品將占有巨大市場,不只有助永續,也能降低成本。
方法二:細胞農業,生物培養可可脂
第二種無可可巧克力的製造方法,是透過細胞農業,取一到兩顆可可豆,放入細胞培養物中,並提供糖、維生素、水,細胞會不斷繁殖,直到獲得大量生物質,就能從中提取可可脂、可可粉。
換言之,原本的可可豆僅提供起始細胞,最終的可可脂是從細胞大量繁殖後的產物中提取,與磨碎整顆可可豆的傳統製程不同。
全球第一家利用細胞培養、成功提取巧克力級別可可脂的公司,是以色列的Celleste Bio,歷經8個月實驗,才在去年底製造出第一批原型商品,其可可脂的化學成份和傳統可可脂完全相同,可成為巧克力的完美替代品。
旗下有吉百利(Cadbury)等巧克力品牌的億滋國際(Mondelez),就是這家公司的投資者之一。儘管用這種方式製造可可脂成本仍高,而且在產品上市前仍有監管障礙需克服,但Celleste Bio執行長戈隆布(Michael Beresi Golomb)表示,隨著技術成熟,成本將在2027年和傳統可可脂打平,也會從美國開始,陸續在各國取得批准。
不用砍樹,更永續的巧克力未來
這種結合生物、農業技術的方式,未來不只可生產更高熔點的可可脂,還能大幅減少用地、樹木砍伐。CNN指出,傳統上要生產2噸可可脂,需要4噸可可豆,砍伐2000棵樹,並使用超過2800坪的土地。
但生產相同數量的可可脂,在實驗室裡,只要一個1000公升的生物反應器、佔地不到一坪,過程中不需要砍伐任何一棵樹。
《經濟學人》指出,大型巧克力公司僅把這種實驗室培養的可可視為樹種可可的補充,而非完全取代。
同樣投入細胞農業研究的另一家巧克力製造商百樂嘉利寶(Barry Callebaut)客戶體驗總裁羅卡爾茨(Dries Roekarts)表示,此舉是為了未來做準備,以便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並確保長期供應安全。隨著更多大公司支持細胞農業領域,咖啡等其他作物培養植物細胞的技術也可能同步加速。
這場由技術驅動的變革,不僅是為了應對眼前供應危機,更為農業未來鋪路,也提供更穩定、永續的食物原料來源。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CNN、Green Queen、WSJ
※本文出自「商業周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可可貴到飛天!科學家在實驗室養出「0可可」巧克力,風味幾可亂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