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連續3年富裕國家排名贏日韓 為何民眾卻無感?

幼教師資荒/畢業即低薪新血消失 勞動環境需迫切改革

顏寬恒貪汙二審宣判!台中高分院駁回上訴 維持7年10月

尼泊爾總理請辭!社群禁令引發反貪腐示威 延燒第2天21死百人傷

8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國會外聚集的示威群眾。法新社
8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國會外聚集的示威群眾。法新社

尼泊爾社群媒體禁令引發的反貪腐示威進入第2天,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路透9日報導,尼泊爾總理奧利當天已簽署聲明表示辭職。尼泊爾總統鮑德爾的一名幕僚同日說,鮑德爾已接受奧利請辭並開始選擇新領袖的討論和程序。

奧利在提交給鮑德爾的辭職信說,鑒於尼泊爾當前負面形勢,即起辭職以促進找到問題解方,並協助透過政治方式依憲法解決問題。尼國軍方則在社群媒體X呼籲,奧利的辭職已被接受,民眾應克制。

臉書YouTube等數個社群媒體5日在尼國被封,示威者8日走上首都加德滿都街頭,警方動用催淚瓦斯和橡膠彈對付試圖闖入國會的民眾,當天衝突已導致19人死亡,超過100人受傷。另據BBC引述一名當地醫院主管說,9日示威至少又有2人死亡。

奧利政府雖在抗議轉向暴力後鬆綁前述社媒禁令,反貪示威者9日仍不顧政府實施的無限期宵禁,與警方爆發衝突並呼喊反奧利口號。奧利9日稍早曾召集各黨開會,表示暴力不符國家利益,希望和平對話來解決問題,但民眾憤怒未消,聚集國會前和加德滿都多地。

當地目擊者說,示威者還對部分在加德滿都的政治人物住家縱火。抗議者也呼籲民眾參與8日示威喪生者的哀悼會。

抗議的籌畫者稱這波抗議是「Z世代示威」,背後推力是年輕人認為政府對打擊貪腐和促進經濟機會缺乏行動引發的廣泛不滿。一名示威者向路透說,這次抗議首要針對政府的貪腐猖獗;他稱,此前尼泊爾年輕人曾陸續在社媒張貼貪腐政客和公務員家人和子女的奢侈生活,政府卻用打擊社媒來回應。

貪汙 總理 社運 臉書 YouTube 尼泊爾 社群媒體 加德滿都 抗議行動

延伸閱讀

行銷教授變身「偽網紅」:買保時捷和愛馬仕,揭開社群真相

特赦組織:巴基斯坦用電話監聽 控制數百萬人

尼泊爾解除社群媒體禁令 總理下令調查致命抗議

尼泊爾掀Z世代示威 抗議訴求與警方反應一次看

相關新聞

專制聯盟還是權宜合作? 中俄朝領袖同台背後的戰略算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亭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於9月3日在北京閱兵式上同台亮相,引發多國領導人擔憂,認為這可能預示著一場重要...

以色列空襲卡達獵殺哈瑪斯高層創先例 爭議、各國反應一次看

以色列昨天向卡達首都杜哈發動前所未有的空襲,鎖定「哈瑪斯」(Hamas)領導階層,這一行動可能對加薩停火談判及以色列人質...

影/以色列空襲正在卡達的哈瑪斯領導人 川普親口說:「我不高興」

以色列9日空襲卡達首都杜哈,企圖對付正在開會的哈瑪斯領導階層。美國總統川普除了在真實社群發文強調「這不是我做的決定」外,...

南韓派包機赴美接回被拘公民 「驅逐或自願離境」美韓不同調

美國執法單位4日突襲喬治亞州埃拉貝爾市的現代與LG電池工廠,逮捕約300名南韓人,南韓方面正積極爭取讓他們以自願離境方式...

政治暴力不代表美國?源於「自家人」的武裝手段浪漫化

每次發生政治暴力事件,美國政治人物常見的回應是「這不代表我們」、「我們總是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但真的嗎?政治暴力真的不代表美國嗎?明明不是外敵,而是本國公民面對國內政治衝突,卻選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這真的是美國政治史上的異例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而就在此篇文章交稿之際,美國才發生一輛汽車闖進拉斯維加斯川普飯店、引爆炸藥的案件。

尼泊爾年輕人怒吼中!反對社群禁令,抗爭逼總理下台

南亞國家尼泊爾近日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導火線是政府封鎖了26個網路社群平台,同時年輕人對高失業率、政府腐敗問題的不滿累積,最後爆發成街頭抗爭。抗議期間,首都加德滿都發生致命警民衝突,導致2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儘管總理解除了社群媒體禁令,仍難以平息青年示威者的憤怒情緒,導致總理總理奧利(Sharma Oli)於9月9日突然宣布請辭下台、試圖化解僵局。抗爭爆發之前,尼泊爾社群媒體上已廣泛出現「權貴子女」社群標籤(如#nepokids、#nepobabies),諷刺在年輕人因普遍缺乏就業機會感到沮喪之時,政治人物子女卻享有過於奢華的生活方式,而這些榮華富貴卻都來自其父母的貪汙腐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