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陸像二戰時的美國!美前官員評川普與陸競爭勝算 點名需聯手台灣

紐約時報7日刊登美國前副國務卿坎伯(Kurt Campbell)與前白宮國安會官員杜如松(Rush Doshi)評論,題為「美國孤軍難敵中國,結盟則勝負無懸」。文中指出,如今中國的氣勢宛如二戰時的美國,美國在現代史上首度棋逢敵手,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應付中國。美國若能聯手歐洲和印、日、韓、台灣等盟友,建立「同盟規模」,美國將在經濟、軍事與製造業全面拉開差距,毫無懸念握有勝算。
該文主張,中國是美國在現代史上首度遇到多數關鍵領域均壓過它的對手,單憑美國一己之力並不足以應對挑戰;而美國的勝算將取決於「同盟規模」(allied scale),也就是在經濟、科技與軍事等領域串聯其他國家,共同在全球競爭。然而,川普奉行單打獨鬥、關稅優先的外交,使盟友疏遠、北京得利,兩位前官員直言「川普在玩火」。
文章回顧,美國曾在二戰時以龐大工業實力壓倒德、日與蘇聯,連希特勒都形容美國是「擁有難以想像生產能力的巨型國家」。如今的中國已展現美國二戰時的氣勢,經濟規模比美國大三成、製造力翻倍、專利與論文數量領先,並擁有世界最大海軍。評論指出,這股「規模優勢」已使中國成為美國真正的戰略挑戰。
作者強調,若美國孤軍奮戰,在許多指標上都不敵中國;但若結合歐洲、日本、南韓、澳洲、印度、加拿大、墨西哥、台灣等經濟體,形勢便完全不同。以購買力平價計算,這個聯盟的GDP將是中國2倍以上,軍費也超過2倍,掌握全球50%的製造業產能,並具備足以嚇阻中國的市場力量。
評論強調,這不是要遏制中國,而是要與其形成平衡,唯有透過夥伴關係,美國與盟友才能保護共同的工業基礎與科技優勢。
不過文章也警告,若走「川普式同盟規模」,恐更多依靠施壓,換來盟友短期讓步卻耗損長期信任,並把美國的籌碼浪費在小事上。政府應推動盟友做出具體長期投資,而非滿足於模糊承諾;應推動多邊關稅與監管壁壘,建立一道共同的貿易防線,保護美國與盟友的產業不被中國的傾銷與補貼政策削弱。
評論指出,美政府未來的方向很清晰:如果日本與南韓履行承諾幫助美國造船,台灣在美國設更多晶圓廠,而美國向盟友出售部分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同時確保日韓台盟友給美國的條件比給中國的更優惠,如此一來政府既能獲得跨黨派支持,也能爭取國際夥伴認同。
另一方面,作者直言,美國不可行的作法是懲罰朋友卻拉攏北京,像是減少對中關稅或提供美國半導體,如此只會帶來短期利益、造成長期傷害,甚至逼潛在夥伴倒向中國,誠如當前印度顯示的跡象。
評論最後強調,美國在全球獨特的優勢正是盟友與夥伴,現在打造「同盟規模」還不遲;若未能善用,美國將變得更弱且孤立,如此一來,下個世紀將由中國主導,除非中國自己搞砸。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