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墊片「消失」疑雲 興達電廠爆炸僅台電有責?地方將矛頭指向2公司

淡出演藝圈20年 53歲美魔女「東京擁3房」當包租婆…小鮮肉求加Line

賴總統:盼團結一致勇敢前行 持續整備強化實力及韌性

賴清德總統今天出席全社會防衛韌性「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記者胡經周/攝影
賴清德總統今天出席全社會防衛韌性「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記者胡經周/攝影

賴清德總統今(20)日上午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台灣 民主永續」開幕式時指出,臺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極端氣候及威權體系等兩大挑戰,我們必需積極行動,加速整備。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一年以來,五大工作主軸已轉化成具體行動,從桌上兵推到實地操演;也首次將防災與防衛結合,在漢光軍演期間同步舉辦各縣市「城鎮韌性演習」,不分軍、民、職業背景、性別、年齡都可以參與。相信當我們越團結,國家就越有韌性;當我們越有韌性,就更能避免或嚇阻危機發生。

賴總統表示,和平不能寄望於侵略者的善意,要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只能透過持續的整備,強化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理念相近國家的彼此合作也至關重大。感謝從世界各國遠道而來觀摩、參與聯合演習的國際隊伍以及參與今日論壇的專家學者。並強調,政府將具體行動持續強化實力,提升國防力量同時編列強化國土安全韌性預算。本週國防部已經發布了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當危機來臨時:台灣全民安全指引》,未來將規劃讓家家戶戶都能得到這份指引。

賴總統強調,自由民主並非偶然,而是無數臺灣人犧牲、爭取而得。正因如此,我們不會向侵略者低頭,我們會昂首捍衛得來不易的生活。團結一致,勇敢前行,臺灣人將繼續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中華民國臺灣也將永世屹立。

賴總統致詞全文如下:

首先我要熱烈歡迎來自海內外的貴賓,共同參與這場「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這不僅是「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立滿一週年的重要時刻,更是一個臺灣連結世界,展現自我防衛決心的場合。

在當前的國際環境裡,臺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兩大挑戰。

一方面,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世界各國都面臨嚴峻挑戰,考驗我們的基礎建設,也影響糧食安全與傳染病控制,對經濟與公共衛生造成巨大壓力。各國都清楚,韌性不只是防衛與安全的議題,更是民生與社會穩定的基礎。

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威權體系,正在強化彼此的聯盟,對民主社會進行滲透和破壞。他們透過軍事侵擾、混合戰手段,試圖削弱我們的信心、分化我們的社會,測試國際社會底線,並逐漸改變區域現狀與國際秩序。

這兩大挑戰:一個來自自然環境,一個來自威權國家的擴張野心。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只能積極行動,加速整備。

正因如此,去年9月26日,我在總統府召開第一次「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時,提出了「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強化應變、有恃無恐」、「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三個強化方向,建立五大工作主軸,從民力訓練、物資調度、能源安全、醫療避難到資通金融防護,展現出政府與民間的合作精神。

過去一年,我們已經將五大工作主軸,轉化成具體的行動。

從桌上兵推到實地操演,我們讓中央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社會同步參與,透過演練平時的整備計畫,發現不足並立即強化。

我們也首次把防災與防衛結合,在漢光軍演期間同步舉辦各縣市的「城鎮韌性演習」,目標是讓軍方的防衛行動與地方的疏散、醫療、物資調度能夠協同,強化軍民整合的運作能力。

我們也正式將每年漢光軍演與城鎮韌性演習的月份,定名為「國家團結月」,讓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成為全臺灣每一個民眾,不分軍、民、職業背景,不分性別、年齡,都可以參與的工作。

我相信,當我們越團結,國家就越有韌性,當我們越有韌性,就更能避免或嚇阻危機的發生。

和平不能寄望於侵略者的善意,要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只能透過持續的整備,強化防衛實力與社會韌性。

「和平靠實力,實力靠韌性」就是我們的目標。過去一年,不只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動起來加速整備,我們也看到許多民間企業、志工組織、宗教團體、民防NGO都紛紛展開自己的韌性整備工作,並積極參與,甚至舉辦各種訓練及演習。

這個眾志成城的心情,正是我當初決定在總統府,以國家高度設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原因。

各位朋友,我們面對威脅的原因,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昂首挺身捍衛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不見容於威權侵略者的野心。我們也必須清楚,威權侵略者的準備,是為了軍事擴張、改變世界秩序進行預演;我們的準備,是為了維護和平現狀與自由民主的永續而演練。

我們將具體行動,持續強化我們的實力。臺灣將持續提升國防力量,明年度我們的國防預算將按照北約標準,達到GDP3.32%,也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GDP 5%的目標。

同時,我們編列了強化國土安全韌性的1500億元預算,將用這筆預算,提升全社會的防衛韌性,包含提高儲備物資的質與量、提升資通安全設備的性能、擴大無人載具的籌措和反制能力的建置、建立防災協作中心和倉庫、以及強化地下避難空間等等。在立法院審議通過後,就可以實施。

各位國人同胞,在威權國家集結挑戰世界秩序的此刻,不只有臺灣在積極應對,國際社會也都在加速整備。現在,歐洲多國正加速提升防衛預算,整備從國防到民防,從先進的無人載具系統到傳統的防空避難設施;從通信韌性到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

除此之外,更有許多國家紛紛向他們的人民發布防災、避難、民防與生存指引。我們看到捷克、法國、瑞典等國都規劃發布全民安全指引,甚至要讓家家戶戶都擁有相關的資訊。我們也不例外。這個禮拜,國防部已經發布了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當危機來臨時:台灣全民安全指引》。

這本手冊是我們給全體人民的安全須知。我們不僅印刷紙本手冊,也架設專屬網站。昨天的「國家防災日」演習,大家應該也都有收到警報簡訊,也都能從簡訊中下載這本手冊。未來,我們將規劃讓家家戶戶都能得到這份安全指引。

在這本手冊中,我們不僅用輕鬆的風格提供民眾重要的避難須知、平時準備的指引,也告訴大家當危機來臨時的應對方式,並含括不同群體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告訴大家,「倘若臺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身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我要告訴國人同胞與國際社會,這就是臺灣的立場,我們捍衛自由民主、永續臺灣的決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朋友非常重要,理念相近國家的彼此合作也至關重大。

因此,我要感謝從世界各國遠道而來觀摩、參與921國家防災日聯合演習的國際隊伍;以及參與今日論壇、擔任講者和與談人的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帶來的寶貴知識與經驗,將擴展韌性治理與社會防衛領域的視野,並協助我們深化政策設計,促進臺灣與國際社會之間更緊密的連結。在稍後的論壇中,我們邀請到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的代表,來分享民力訓練的經驗;以及芬蘭緊急供應局和夏威夷緊急管理署,來分享物資儲備的經驗;也包括以色列的紅大衛盾會、英國太空總署、澳洲戰略研究所,和台灣美國商會等單位,來分享醫療、通訊、能源與金融網絡安全的議題。

我也要特別感謝美國在台協會梁凱雯代理處長、歐洲經貿辦事處谷力哲處長、英國在台辦事處包瓊郁代表等各國代表,願意撥冗出席,展現大家對全社會防衛韌性與對台灣的重視。各位的參與,讓我們更有信心,也更清楚臺灣對於維護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的責任。

最後,我想跟各位分享,在剛出版的《台灣全民安全指引》中的一段話作為今天的總結,「自由民主並非偶然,而是無數臺灣人犧牲、爭取而得。正因如此,我們不會向侵略者低頭,我們會昂首捍衛得來不易的生活。團結一致,勇敢前行,臺灣人將繼續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中華民國臺灣也將永世屹立。」

演習 總統府 賴清德

延伸閱讀

赦免爭議升溫 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引發政治風暴

賴總統:任何國家戰敗或投降都是假訊息 台灣不向侵略低頭

賴總統:台灣若遭軍事侵略 任何投降訊息都是假訊息

網傳中一中防災演練致詞僅花2秒 校長喊「假的」還原真相

相關新聞

柯文哲凌晨頻被call查行蹤 吳宗憲建議二招避擾清夢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以7千萬交保,柯妻陳佩琪今發臉書指,每天清晨3、4、5時幾乎都有監控中心打電話查行蹤,理由是收訊不良,...

賴總統:盼團結一致勇敢前行 持續整備強化實力及韌性

賴清德總統今(20)日上午出席「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韌性台灣 民主永續」開幕式時指出,臺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極端...

民進黨宜蘭縣長誰選?賴清德屬意的「他」哽咽鬆口了

民進黨力求明年縣長選舉「讓藍天變綠地」,重新奪回執政權,人選備受矚目。國策顧問林逸民及多位歷任縣長、立委等黨公職人員今天...

綠營初選民調陷「黨內認知作戰」 一文解讀規則真相

布局2026地方大選,民進黨選舉對策委員會也已初步同意,今年底前完成台南市、高雄市、嘉義縣3縣市的黨內初選,較原先規劃的明年一月時間點再提前。競爭激烈的台南市、高雄市進入最後3個月衝刺期,關於初選民調的表述大戰也開打,除了出現「同一家民調公司,做出兩種有相當差異的結果」,甚至還有「同一份民調,解讀角度截然不同」狀況發生,近期在台南、高雄各陣營吵成一團。民進黨內陷入「黨內民調認知作戰」,究竟哪一方說的才有理?這一切從還得從民進黨初選規則是怎麼定的,開始釐清。

影/黃國昌現身桃園 張善政同台挺「藍白合」:最好夥伴

台灣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劉書彬與台灣民眾黨桃園市黨部聯合服務處今天早上成立,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出席,希望民眾黨能持續擴大桃園服...

民進黨爭高雄市長 許智傑成立競總角逐盼高雄起飛

民進黨人爭取提名高雄市長逐步展開,今天立委許智傑成立競選辦公室,吸引大批支持者到場祝賀。他以「航空立委」自居,表示希望延...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