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衛星定位器防走失3年不到30人申請 桃園建議擴大補助資格

台灣失智人口逐年成長,迷途走失案件也攀升,本報今天推出陽光行動「失智迷航」專題報導,檢視政府雖發放防走失手鍊、提供個人衛星定位器補助,但申請比率極低,亟待改進。以桃園市為例,3年多來僅27人申請個人衛星定位器補助,僅占確診失智者比率0.1%,市府認為問題在有身障證明才能申請,已向中央建議擴大資格。
桃園市目前推估有2萬7121名失智症患者,其中確診人數達1萬8164人。隨著失智人口成長,各地頻傳走失通報,桃園警方統計,2022年至2024年受理失智老人走失363件,今年截至7月底共62件,尋獲率很高,但今年尋獲62件,其中1人發現時已死亡。
為保障失智患者安全,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提供預防走失手鍊,中央衛福部也有提供個人衛星定位器補助。不過,統計顯示,預防走失手鍊申請人數2022年225人、2023年256人、2024年221人,至2025年6月120人申請,3年共822人申請。個人衛星定位器補助申請2022年3人、2023年9人、2024年12人、2025年6月3人,僅27人申請。
桃園市社會局老福科長曹姵妏指出,個人衛星定位器申請門檻較高,須「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第一類之失智症者且經評估有獨力外出能力有走失之虞者」才能申請補助;補助金額為一般戶4500元、中低收入戶6750元、低收入戶9000元,但仍需視市售廠牌及功能差異自付差額。
預防走失手鍊雖免費申請使用,但申請對象仍需符合特定條件,包括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醫師診斷證明書之失智者,或警察局走失紀錄者;許多長者不習慣戴手錶,也是推廣困難的原因之一。
市府指出,依照現行補助規定,若要申領個人衛星定位器的補助,申請對象須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未考量到經診斷失智症無論嚴重程度為何,都有走失的風險。因此,建議中央能擴大補助對象至診斷失智症者,讓社會安全網更能接住每一位失智個案。
桃園市長張善政的母親生前罹患失智症,曾有走失經驗,讓他更加關注預防失智症的重要性。他說,在他上任後,桃園市與長庚大學、台灣大學合作,啟動運用人工智慧進行失智症早期預判的研究計畫,同時也特別關注經濟弱勢家庭的照護需求等。
張善政接受本報專訪強調,中央應投注更多資源在失智政策上。「與其等走失後動員大量人力搜尋,不如預先投資防走失設備,這樣算盤打起來可能更划算。」他也鼓勵民眾提早進行基因檢測,「預防勝於治療」,家庭能減少承受當年他經歷過的煎熬。
針對失智走失議題,桃園市政府也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建議中央可建立全國失智症資料庫與追蹤系統,以利即時掌握患者數據、走失風險及資源分配情形,並利於地方政策擬定與成效評估,同時將失智照護計畫納入長照3.0整合計畫,確保服務不中斷。
為了讓失智者能安心生活,桃市府也建議中央訂定「失智友善硬體環境設計指引」、一站式醫療與福利服務等,包含協助各地檢視公有場館、社區公共空間硬體環境,鼓勵並協助社區鄰里接納失智者,同時也要支持家屬邁向在地安心終老的社區目標。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