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串起社區照護 加速整合制度
失智失蹤,儘管警方聲稱尋獲率高,仍是許多失智症家庭的噩夢,失足落水、車禍喪命更是難以承受之痛。面對「失智海嘯」,政府卻從預防走失到後端協尋都欠缺整合,社會支持系統更顯不足,悲劇只怕接踵而來。
據統計,台灣去年近一千八百名失智長者走失,平均每天四點八人,且逐年攀升。警方為協尋失智者開啟綠色通道,不用等廿四小時即可報案,加速尋獲速度,值得稱許,但走失黑數未知,部分通報案例未註明失智,或家屬自行尋回未通報。真實情況,遠比官方數據更嚴峻。
尤其失智者迷途路徑難以推測,加上自我照顧能力、求援能力都較低,在在增加傷亡風險。走失協尋若僅仰賴警察、消防機關,事倍功半,唯有全民意識提升,當發現有失智者走失,社會隨時動員方能真正發揮守護力量。
但問題在於,台灣對失智症的認知教育還遠遠不足,社會仍存汙名化、負面印象,許多患者與家庭無法在疾病早期獲得支持,陷入孤立無援困境。當失智者迷途不知求助,旁人又缺乏警覺,黃金協助時機往往流失,最終造成更沉重的社會成本。
縱使政府注意到防走失重要性,提供愛心手鍊與GPS衛星定位器等防走失工具申請與補助,但六都申請率普遍偏低,主因宣導不足、程序繁瑣。明明長者已有走失疑慮,家屬仍被卡在冗長評估流程,一旦等待期間發生憾事,政策美意便淪為空談。
而更根本的解方,還在於營造「友善失智」環境。儘管政府推動失智政策綱領二點○已八年,培養不少友善天使與組織,卻未真正落實於社區。台灣須盤點改善公共空間,更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鼓勵失智症家庭現身,在地被接納。
早一步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日本,已訂定失智症基本法,以「共生社會」為願景。面對日益嚴峻的失智迷航危機,政府短期應立即補強制度缺口,長期更須推動跨部會立法、資源整合與教育宣導,建立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正確認知和敏感度,由上而下結合社區力量,構築一張友善失智安全網,才能真正接住患者和家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