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城案明再開羈押庭 法界:界定接觸對象預料成關鍵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案被控貪汙等罪,台北地院9月8日裁定7千萬元交保,北檢隨即發起抗告,台灣高等法院前天撤銷發回北院更裁,預計明天開羈押庭,預期檢辯將再度鬥法;不過,法界檢視高院發回理由,認為關鍵仍在哪些人柯可以接觸,哪些不能接觸,講清楚、說明白將成關鍵。
曾任橋頭地方法院刑事庭、民事庭法官的律師黃英彥表示,以高院發回理由來說,關鍵仍在北院裁定交保時,雖命定柯文哲不得接觸證人跟同案被告,但並未明定哪些證人不得接觸,是審理計畫中的已傳、待傳證人,還是偵查中被傳喚的證人,其實發回,就是要北院明確界定哪些人不得接觸。
黃英彥說,柯文哲案移審後,檢方、辯方採用焦土策略,傳喚證人數量在司法史上應該也前所未見,開庭半年來,應該能傳的都傳了,剩下未問的研判可能較不具重要性。不過,實務上,即便有人未列入審理計畫名單中,但如果雙方臨時要追加傳喚,只要釋明有作證的必要理由,法官原則上都會傳喚,並不見得未在審理計畫中的證人,就不會被傳。
黃英彥說,若法院要維持具保處分,應清楚說明證人名單與接觸限制,否則裁定理由顯得過於簡略,難以凸顯防逃、防滅證之必要性。尤其柯文哲身為政黨領袖,仍有公開活動與政黨往來,如何界定「接觸」範圍,更有實務操作上的難題,明天羈押庭,攻防應該會聚焦在這裡。
他說,實務上來說,若高院認為有羈押等必要,理由上多少會提及7000萬元保釋金是否足以確保不會逃亡等字,可能就會朝向羈押方向走,但此次理由相對中性,簡而言之,較像是要北院若要交保,也要把理由闡明清楚、界定不得接觸的範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