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與陳智菡同車…柯文哲會再被押嗎? 媒體人揭1關鍵原因:機率不高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入京華城與政治獻金案日前獲准交保,檢方則於9日提出抗告,主張他與黨團主任陳智菡接觸,疑似違反不得聯繫證人的原則。對此,資深媒體人樊啓明認為,法官的裁定內容已清楚指出「滅證風險已大幅降低」,北檢以此為由提抗告,頗有硬湊理由之嫌,法律實務界普遍也不看好高等法院會予以採納。
樊啓明10日在臉書發文指出,此次抗告中最具爭議的焦點在於柯文哲是否違反與證人接觸規定。檢方主張陳智菡為起訴書中所列之證據證人,因此柯與其搭車恐構成串證之虞;但陳智菡則表示,自己未被法院列入證人清單,也未接獲傳喚。樊啓明認為,這反映出一項法律實務常見分歧:即便檢察官列名為證人,若法官未認為其有必要出庭,其是否具「證人身分」,本身即具爭議空間。
根據北院裁定書內容,法院認定「本案重要證人均已詰問完畢,相關事證也已獲得相當程度保全,就本案涉及的重大罪嫌而言,滅證或串供的風險已顯著降低」。樊啓明據此認為,北檢主張柯仍可能與證人串證、影響偵審公正,說服力薄弱。如高院駁回,北檢亦無法再度抗告,顯示本案後續變數不大。
不過,與法院「主要證人已完成詰問」的認定不同,北檢強調,本案仍有數名關鍵證人尚未完成交互詰問,包括前台北市都發局長黃景茂、前副市長黃珊珊等人,因此認為在貪汙或公益侵占罪嫌仍未釐清前,柯文哲仍有羈押的必要。
台灣高等法院已於今(11)日上午10時前接獲抗告狀並完成分案。審判長江俊彥表示,因檢方已對原裁定提出抗告,若在高院裁定前仍持續補充或變更抗告內容,恐造成審查標的不明確,若未來確有釋明必要,法院將視情況進行補正、撤銷或另為說明。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