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半導體大戰/川普能讓美半導體再次偉大?

川普政府透過「又大又美法案」賦稅減免和財政補助利誘半導體廠商赴美設廠,也利用政府入股加強半導體自主,聯邦政府對企業界的影響正不斷擴大。
為重振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確保供應鏈穩定與國家安全,美國總統川普在前總統拜登晶片法案的基礎上再推又大又美法案,結合補助與賦稅優惠吸引晶片製造回流美國本土,還研議讓入股受晶片法案補助的晶片製造商英特爾,為唯一還能生產尖端晶片的美國製造商注入部分資金,以提升美國半導體產業鏈的韌性。
又大又美法案 促業者赴美設廠
拜登於2022年通過的晶片法案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其中,527億美元作為直接財政補助,供半導體製造商在美建廠與生產,2000億則用於科學研究。
財政補助確實降低企業赴美設廠成本,但審核時間相對較長,又大又美法案則更快地提供賦稅優惠,且法案規定半導體業者若在2026年期限前興建新廠可獲得35%的賦稅減免,遠高於現行25%,等於用抵稅抵銷赴美建廠的半導體廠商建設成本,刺激赴美設廠與生產意願並降低對台灣過度依賴的政治風險。
川普政府也有意利用聯邦政府入股加強半導體自主。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日前說,正研議取得晶片製造商英特爾10%股權的可能性,也暗示進一步取得其他獲補助的企業股權。另有一名白宮官員與一名知情人士向路透透露,除用補助款換取英特爾股權,也研究交換美光、台積電及三星等企業股權。目前大部分補助款未撥付。
消息傳出後白宮官員向路透表示,對於台積電、美光等擴大在美投資的公司並入股規劃。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於8月底對外明確表示「美國政府不會入股台積電」,我國行政院卓榮泰9月初也說「百分百不會有台積電變美積電的情況」;南韓政府也否認美國尋求收購三星股票。
相關說法反映出兩岸若爆發政治衝突,台積電捲入政治漩渦恐讓供應鏈中斷,更彰顯英特爾之重要性。
美政府入股凸顯英特爾發展停滯與股價低迷的困境,也反映其戰略影響力,更顯示整個半導體產業可能納入美國掌控。隨著美國政府對關鍵企業與可能收入來源祭出一系列措施,聯邦政府對企業界的影響正不斷擴大。不過,盧特尼克已說政府不會擁有控股權甚至投票權。
美產業政策 從補貼轉股權投資
丹麥盛寶銀行全球投資策略部門主管法爾肯克羅恩說,美國產業政策由補貼轉為股權投資或許才是最大的訊號。自二戰以來美國政府幾乎未曾持有私營企業持股,只有2008年金融危機時為拯救銀行與企業才不得不注資。「當時動機是生存,如今目標則是韌性」。
即使華府並無對私有企業全面國有化的計畫,介入仍可能影響資本配置、出口管制及晶片生產地點。法爾肯克羅恩說,「若華府願入股英特爾,就可能對其餘戰略性企業做出同樣決定。這不限於半導體領域,而是未來可能被認定為國安關鍵的任何產業」。
華爾街日報認為,聯邦政府助拳固然協助身陷困境的英特爾暫解燃眉之危,卻可能讓美國整個晶片產業陷入困境。日本軟銀集團日前宣布收購該公司2%股份,等於肯定英特爾新款晶片製造製程,英特爾過去3年也斥資400億美元,嘗試自台積電手中奪回晶片製造領先地位,還透過晶片法案獲得80億美元的直接融資。
但關鍵還是英特爾最先進的18A能否縮小與台積電的落差。該公司在日前第二季財報會議上坦言,18A主要用於自有產品,意味著很少有外部晶片設計公司青睞18A並成為英特爾的客戶。
儘管川普有意透過入股英特爾,迫使輝達、高通及蘋果將訂單由台積電轉向英特爾,但投資公司Loop Capital分析師莫布利說,即使英特爾為其主要股權資本找到新買家,仍不能保證為其覓得客戶。
紅蘿蔔加大棒 台積壓力短期難消
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在會議上向投資者表示,若找不到外部大客戶,將不會大規模投資研發該公司下一代14A製程,外界也視其將據此決定是否讓英特爾繼續製造晶片,而這將挫傷川普振興國內晶片製造的努力。研究平台Visible Alpha估計,英特爾今年自由現金流量將再次出現70億美元的負值。
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僅握有部分股權,也會增加川普或未來總統操控私人企業的槓桿,如施壓輝達等企業與英特爾合作來獲得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許可。但在英特爾18A良率未能與台積電匹敵前強迫企業與英特爾合作,將讓產品品質低劣並浪費大量矽片,使美國晶片產業失去競爭力,削弱川普維持美國科技優勢的初衷。
由於英特爾技術無法替代台積電,美國短期內無法降低對台灣依賴,加上台海衝突引發全球斷鏈風險,美方仍會尋求台積電優先保障供應美國,並持續要求擴充在美先進製程,台積電的壓力在短期恐難消解。
何況又大又美法案雖祭出紅蘿蔔,但美國今年4月發動232晶片產業調查,一旦認定構成國安威脅,將相關進口產品實施提高關稅、設定配合或非貿易舉措等措施,進而影響台積電競爭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