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詭譎多變的美中經貿談判
自從川普四月初實施「對等關稅」之後,世界各國明知關稅絕非對等、更不公平;但在美國的實力及壓力下,還是必須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只有中國大陸不甘示弱反擊,在雙方互相報復下,關稅一度達到三位數。而後在日內瓦、倫敦及斯德哥爾摩三次會議中,雙方同意先取消報復性關稅,展延談判時程,目前談判的期限落在十月底。
雙方以延長談判時間,做為維持不破局談判的最低底線。不過關稅戰雖然暫停,但美國對中國大陸仍維持過去兩任總統內對中國的「三○一關稅」、川普上任後對中國的「芬太尼」關稅及對等關稅,以及美國的最惠國關稅。在層層疊加下,平均關稅高達約百分之五十八,居各國之冠。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平均關稅也將近百分之二十。
雖然目前川普的「對等」及芬太尼等關稅措施受到美國國內法挑戰,未來實施空間可能受到限制,但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手段多元化,還是可以對中國課高額關稅。例如美國可以對中國再加碼「三○一關稅」;也可利用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目的之「二三二條款」,按產業別課徵關稅,而將中國排除於豁免名單。
美中未來談判,牽動全球經貿局勢變化及地緣政治關係。雖然在雙方期望可以達成協議下,談判時程一延再延;但大陸不滿在美中關稅差距懸殊、不平等下展開談判,美國也認為中國的不公平經貿措施未有改善,未來雙方談判的挑戰性頗高。期間雙方角力不斷,互相「卡脖子」的措施層出不窮。
例如,最近美方終止台積電南京廠的「經驗證終端用戶」資格,改為逐案申請許可;而中國大陸隨即宣布,美國光纖企業利用變更產品包裝及模式以規避反傾銷稅,對相關產品徵收「反規避稅」,稅率最高將近百分之八十。歐美針對迂迴傾銷的產品課徵反規避稅時有所聞,此次卻是中國大陸首次啟動反規避調查,並課徵反規避稅。雖然早在半年前即啟動調查,公布的時機亦符合正常程序,但普遍視之為報復美國的經貿制裁。
整體而言,美國捨棄多邊而走入雙邊,強調「力量即規則」;中國大陸除了與美國抗衡外,也推動多點合作結盟,強化與其他國家聯結。雖然不足以讓中國免於美國制裁,卻削弱美方單邊施壓,使中國在談判時不必全面退讓,成為美中博弈的「緩衝器」與「籌碼」。全球經貿進入雙重模式並存、競合交織的狀態。
川普的雙邊路線,使台灣承受美國直接壓力;中國的區域結盟則進一步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台灣不應被動承受,一方面必須善用台灣產業優勢,做為與美國談判的籌碼,避免僅停留在「市場開放」層面。另外則應利用台灣科技核心價值,尋求區域合作突破,以確保在美中兩大強權間保有空間。
(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