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男/當AI來作媒:從親友到伺服器
好友老張最近收到朋友圈發來的一段影片,內容分析一九三○年至二○二四年,人們「如何遇見另一半」管道的變遷,令人大為吃驚。資料引用自史丹佛大學針對美國異性戀伴侶做的研究,老張看完之後感嘆,「愛情地圖」不只國界變了,連地形都翻新了。
在一九三○年代,美國人的愛情故事大多發生在熟人圈。家人牽線(占二成二)、學校相識(占二成一)、朋友介紹(占二成),三大來源合計超過六成,接著按順序是鄰居、教會、酒吧、餐廳等。在那個年代,愛情的起點多半是親友聚會時的一句「隔壁村的小王不錯喔」,或學校裡一次羞澀的交談或借筆。
到了一九九○年代局勢開始翻轉,朋友介紹衝上二成七;同事之間(一成六),酒吧/餐廳(一成五),分別居二、三名。家人牽線退到一成四,學校只剩百分之九。這個時代,愛情像「職場劇」加「都市浪漫喜劇」的混合版,白天在辦公室抬頭不經意對到眼,晚上在餐廳喝兩杯聊到忘記時間。隨著社交圈擴大,婚戀市場比一九三○年熱鬧,但也開始多了職場緋聞、酒後衝動的副作用。
快轉到二○二四年,數字震撼指數破表。網路上認識飆到六成一,輾壓其他所有管道;朋友介紹掉到一成四,同事只剩百分之八,家人牽線更是降到百分之四左右。這時代,月老不在城隍廟,而是在AI伺服器;「紅線」不是繩子,而是演算法配對。你可以一晚跨越三個時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談天說地,但也可能隔天就「已讀不回」。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一九三○年代的愛情建立在血緣、地緣、熟人信任上,選擇少但長期穩定。一九九○年代,愛情進入社交與職場混合圈,一旦選擇多了,試錯成本也開始上升。到了二○二四年,愛情全面數位化,匹配速度快到超過心跳,卻也容易被「滑過刷新」。
愛情地圖翻轉,反映著社會結構、價值觀、科技與人際網路交織的結果。一九三○年代的愛情像農村小路,靠地緣與親友間的互信鋪成,雖然曲折但走得較穩。一九九○年代則像都市快速道路,車道多、選擇廣,卻也容易擦撞。二○二四年,愛情徹底爬上雲端,演算法成了新的「月老」,入口無限、速度驚人,卻也帶來了關係易碎化的隱憂。
基本上,數位媒合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效率與規模,突破了時空與文化的界線。過去的「相親郊遊聯誼」,如今成了「平台辦活動」;過去靠媒人保證,如今靠信用評價系統背書。然而,快速配對的背後,也可能削弱相處磨合的過程。也因此,建議個人要記得「數位遇見、實體驗證」的原則,避免把關係留在螢幕裡。同時,社會也該提供更多線下連結的公共空間,讓愛情不只存在於網路,更能走回真實世界。畢竟愛情不只是點擊,而是陪伴。
另一方面,從政策與教育的角度來看,在數位愛情時代,年輕人更需要被教導「情感韌性」與「數位識讀」,學會辨識網路關係的真實與風險,避免淪為演算法的俘虜。(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