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漲逾7成、00878才3成⋯他想改全買市值型!網勸留當防禦型配置

高股息或市值型ETF更值得買?Dcard上有網友分享投資心得,坦言自己39歲後「幡然醒悟」,認為市值型ETF長期績效終究優於高股息ETF,已停止定期定額投入高股息,但仍猶豫是否應將既有部位出清。他透露,高股息是自己2022年入市的第一張股票,目前帳面報酬不錯,但心理關卡難以跨越,因此徵詢眾人意見。
根據該網友公開的投資成果來看,他目前帳戶總市值約202.9萬元,報酬率達41.83%,累積獲利近59.8萬元。持股組合包含市值型與高股息ETF,其中以元大台灣50(0050)漲幅最顯著,報酬率達75.47%,富邦台50(006208)與元大高股息(0056)則分別有58.97%與61.58%的漲幅;高股息代表如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報酬率約33.07%,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則有20.90%。整體組合績效亮眼,但也讓他更堅定思考「市值型是否更具長期優勢」。
原PO進一步提問:高股息ETF是否能取代定存、緊急備用金或債券ETF?也就是把「穩定領息」視為資金的安全墊。對此,留言區展開熱烈討論,不少人建議區分投資目的——若追求價差與長期總報酬,市值型更具優勢;若追求現金流,高股息則能提供心理安定,但難保總體績效不被拖累。
多數網友認為應逐步轉向市值型ETF,例如0050或006208,有人直言「賣掉高股息,錢才會賺得比較快」,也有留言提醒「不要在高點時全數轉換,否則容易成為接盤俠」。部分人分享自身經驗,過去同時持有市值型與高股息,隨著理解加深,逐漸將資金集中於大盤ETF或台積電,結果報酬率更佳。
另一派則認為不必急於清倉,高股息ETF仍可扮演「防禦型配置」。有人提到00713在跌勢中相對抗跌,適合與市值型搭配;也有人指出現金流能減少投資焦慮,讓自己在市場波動時能堅持長期布局。另有網友強調,「配息再投入等同脫褲子放屁」,除非真有現金流需求,否則市值型才是最佳選擇。
整體來看,討論聚焦於「投資目標」:若希望資產長期增值,市值型更具效率;若重視現金流與心理安定,高股息仍有其定位。專家分析亦指出,高股息ETF多集中於成熟但缺乏成長性的公司,雖能提供穩定股息,卻可能拖累資本利得;相對地,市值型ETF則能完整反映產業成長,長期報酬率更高。投資人需依自身年齡、收入來源與資金需求,決定是否出清或部分保留高股息部位。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