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活動只能以部門為單位 死腦筋主管堅持公司傳統被「3階段提問」打破盲點了

解開對方的錯誤認知
「原本○○應該是□□才對吧?為什麼現狀不是呢?(所以我認為是△△)。運用思考的「三階段剖析」,讓對方意識到目前的主張已偏離原先的預設目標。
(適用情境)
對方的發言缺乏依據或理論過於荒謬時。
(提問範例)
「○○的理想做法應該是□□才對吧?但照你剛剛的說法,不就變成╳╳了?(所以我贊成/反對)
▼運用「三階段剖析」提問切入
然而,這些依據往往在日常對話中被草草帶過。
仔細觀察那些講話自信滿滿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的論點大多來自個人經驗,例如:「依我經驗來看」、「從我們公司歷史來說,這些依據其實不足以支撐嚴謹的討論,但當事人卻往往深信不疑,甚至因此陷入錯誤認知而不自覺。
當你必須和這種人討論工作上的重要議題時,與其直接否定,不如透過回顧「原本的目標」來提問,巧妙引導對方進入你的討論框架。
▼讓人回歸初心的提問方式
假設某家公司規定,所有專案只能以部門為單位進行活動,對於想要將活動辦得更具規模的人來說,這樣的規定實在非常綁手綁腳。面對這類總是堅持「這是公司的傳統」的死腦筋主管,該怎麼做才能爭取更多權限?
○提問:「公司原本應該是讓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藉此激發最大可能性的地方,不是嗎?現在卻只有固定成員能參加活動,這難道不會限制員工的潛力嗎?(所以,我希望能邀請部門外及其他業界人士共襄盛舉)」
這個句型的使用方式是,先用「原本」開場,描述公司應該具備的理想樣貌,接著提出與現狀對比的問句,最後在括號部分附上自己的提案。因為「原本」與「現狀」之間的落差無法被輕易忽視,對方自然會重新思考。即使不會馬上接受提案,至少能打破盲點,為之後的討論鋪路。
完整的提問步驟如下:
一、原本○○應該是□□才對吧?(→引導對方回歸初衷)二、為什麼現狀不是呢?(→點出現狀與理想之間的差異)
三、所以我認為是△△。(→附上自己的提案)
訣竅在於「原本」後面的內容要能引發共鳴,讓人忍不住說「YES」。例如:「程式設計教育原本的目的,不就是培養邏輯思考能力、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這種方式強調「最初的理想」,再與現狀進行比較,用反問來獲得對方認同,進而說出自己的提案,就能有效加深討論。
同樣地,當對方的理由過於荒謬時,我們也能運用「三階段剖析」來進行修正。
(本文出自《精準提問的關鍵技巧》作者:樋口裕一 譯者:韓宛庭)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