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柯文哲的交保 與「寧當曼德拉,不做伍子胥」

因京華城案被羈押近一年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上週一交保,台北地檢署次日提抗告,台灣高等法院於12日撤銷台北地院交保裁定,台北地院昨天重開羈押庭,再次做出交保裁定,過程高潮迭起。不過最「精彩」的,應該是柯文哲在交保後、北院重開羈押庭上的兩次談話,從「京華城根本是冤獄」、「賴清德把台灣弄得四分五裂」,到「寧當曼德拉,不當伍子胥」的變化。
交保後在北院外的談話,柯文哲的態度,完全不像是一個剛剛交保的貪瀆嫌犯,而是慷慨激昂,劍指賴政府製造冤獄,讓人家破人亡。其中引述韓國瑜「莫忘世上苦人多」到描述獄中所見所聞,更像是在鋪陳自己的下一個政治動作。說是「準總統參選宣言」,也不為過。
北檢的抗告,並未在北院5日裁定柯文哲交保後第一時間決定,反而是在柯文哲在北院外的談話後才做出。而在「柯文哲怒責賴清德」與「北檢抗告」之間,總統府還連續兩天,以公開聲明和談話,駁斥柯文哲的指控。緊接著,才是北檢的抗告,以及高院的「撤銷北院交保裁定」。
在此情況下,北檢的抗告,以及高院的撤銷交保裁定,背後是不是有政治動機在內,就難免給人想像的空間。尤其看在柯文哲的眼裡,除非他不在意自己是否再被羈押,否則那篇慷慨激昂的「討賴檄文」,可能就是他「再獲交保」的障礙。於是,「寧當曼德拉,不當伍子胥」這番話,動機就鮮明了起來。
曼德拉的遭遇,大家都知道。為了爭取南非黑人人權,他入獄多年。但出獄後,他並沒有像當年關他的白人政府報復,反而推動族群融合,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及「南非國父」的稱號。至於伍子胥,經歷更加複雜。他是楚國人,但父兄遭到楚王迫害而死,自己也險些遇害。後來逃亡到吳國,經過多年努力,率領吳國大軍大敗楚軍,還將楚王鞭屍。但後來在吳國與吳王夫差理念不合,又遭奸佞陷害,還是難逃殺身之禍。
所以柯文哲的「不當伍子胥」,到底是不當哪個階段的伍子胥?是不當「復仇使者伍子胥」?還是不當「因為違背上意而被殺的伍子胥」?柯文哲沒說清楚。但清楚的是,他說的是自己要當曼德拉,既然要當曼德拉,當然意思就是自己「不會向迫害他的人報復」,而是致力於族群融合和改革。這番話,聽在上位耳中,當然是會認為這人「孺子可教也」。
但更深一層看,「不當伍子胥,寧當曼德拉」,或許說的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也就是自己不會在人身自由握在權力者手中時,就輕舉妄動;如果真的要有什麼作為,也要等到真的掌握權力再說,或者把掌握權力的推翻了再說。如果真的是這麼解讀,賴清德總統們,恐怕又要睡不安穩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