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連續3年富裕國家排名贏日韓 為何民眾卻無感?

幼教師資荒/畢業即低薪新血消失 勞動環境需迫切改革

顏寬恒貪汙二審宣判!台中高分院駁回上訴 維持7年10月

二戰結束80週年 三叉山事件仍有謎團未解

圖為2001年受邀參加三叉山事件紀念揭碑儀式的罹難者家屬,細心尋找親人的名字。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2001年受邀參加三叉山事件紀念揭碑儀式的罹難者家屬,細心尋找親人的名字。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國34年載運戰俘歸國的美國軍機在台灣三叉山附近墜毀,機上25人及上山搶救的26名日本軍警及台東民眾罹難。這起鮮為人知、卻又傷痛無比的跨國籍救難事件,至今仍有謎團未解。

民國34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個月後1架載運被日本俘虜的美軍和盟國戰俘的轟炸機,在中央山脈三叉山附近墜毀。

機上戰俘有11名美國人、4名荷蘭人、5名澳洲人,及5名機組人員,共25人全部罹難。

不僅如此,這起事件也造成上山搜救的關山庄(現今關山鎮)民包括12名阿美族人、1名閩南人、1名客家人、1名平埔族人、1名布農人,1名卑南族人、2名日警,及7名日本憲兵,總計26人罹難。

關山鎮公所民國87年委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前研究員施添福教授調查「三叉山事件」,根據調查,當年搜救的美軍撤離時提到「3年後將再派人前來收拾遇難者遺骸」,但訪談調查中未曾有美軍重返三叉山紀錄。

海端鄉初來部落96歲耆老古阿木今年6月間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當年他10幾歲,沒有參加搶救,但聽長輩說,事發當時搶救人員先將戰俘遺體就地埋葬,1年後委託利稻部落布農族人上山將骨骸帶回。

不過,利稻村民沒有印象在1年後上山幫忙將骨骸帶下山。當年發現墜機的利稻獵人兒子余阿勇表示,當年他父親和阿公在山上打獵,聽到爆炸聲趕到現場時,機身四散,「落在地上的人都死了」,於是獵人們就將死者衣服脫掉帶回,返回部落慶祝打獵時,就將衣服穿在身上,「當時在山上,衣服很少」。

日本警察到部落時看到以為部落有美國人,相當緊張,不敢進入部落,後來父親就告知日本警察墜機一事,日本警察趕緊向上通報,展開救援。

余阿勇說,印象中事發後部落有人上山想搬飛機殘骸下山賣,但沒有印象協助將骨骸運下山。

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員會透過密蘇里榮光會長廖亨利查詢,民國39年2月22日遷葬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傑佛遜兵營國家公墓(Jefferson Barracks National Cemetery Section 78 Site 1007-09B)的16名美國軍人,是收到遺骸不是衣冠塚,但沒說明為何會合葬。

今年是二戰結束80週年,記者重返三叉山事件的拉庫音溪現場,看到包括機輪、引擎、水壺、蒙皮及5挺機槍等大小零件散落滿地,當時慘狀依然怵目驚心,留下一頁可歌可泣的中、日、美跨國籍搶救事件。

日本 美軍 國防部

延伸閱讀

華爾街日報:台海戰爭決勝點是潛艦 美中攻防劇本曝光

當前大陸像二戰時的美國!美前官員評川普與陸競爭勝算 點名需聯手台灣

五角大廈證實委內瑞拉F-16配備武器 飛越美軍驅逐艦「展示武力」

誰掌國民黨主席? 朱立倫「2028重返執政最重要」:藍白合不能變

相關新聞

美眾院通過2026國防授權法 台灣安全合作倡議上調至10億美元

美國聯邦眾議院10日通過「2026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未來有助於加速美國國防部的採購程序;跨黨派眾議員也聯手表達對台支...

美中防長通話 學者:通往川習會的道路更平順

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Pete Hegseth)9日與中國大陸國防部長董軍通話,美國國防部指出,赫塞斯向中方表示,美國在亞...

海巡租賃空中有人機隊台廠打得火熱 海巡卻另結新歡?

無人機進步神速,包括能垂直起降的中、遠型無人機,許多都是美軍、美國海上防衛隊現役機,海巡署建構有人機隊政策風向似有轉變。 海巡署曾評估以民間租賃方式,以有人機隊巡邏、偵巡周邊水域。這些定翼機、直升機的優勢還在嗎?

索馬利蘭海巡生就讀我海軍官校 日前順利進階

我國海巡署今年與索馬利蘭共和國政府簽定海巡合作協定,索國並派遣一位海岸警衛隊學生來台就讀海軍官校,月前由官校實習幹部為他...

部隊鍋EP235|中共「九三閱兵」的弦外之音 透露什麼戰略思維轉變?

中共在9月3日舉行閱兵,除了展現新式裝備,背後更藏了什麼戰略宣傳意義?10年前習近平在天安門上宣布裁軍30萬人,10年後軍改的成果,是火力的萎縮還是更大的擴張?本集邀請到國防院委任副研究員揭仲來解析,中共「九三閱兵」的弦外之音。

興達爆炸是四接嚴厲警告?王醒之:燃氣安全性要全面檢討

台電興達電廠燃氣新2號機昨晚試運轉測試時,因管線破裂,燃氣洩漏起火爆炸,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今天發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